Saturday, August 31, 2024

肩负时代的历史心魂

文章标题: 肩负时代的历史心魂
文章作者: 黄宇翔
发表日期: 2024年8月30日
发表媒体: 联合早报•言论》


  “中国时刻”与“垃圾时间”的论述都有“历史”二字,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有人心潮澎湃,要成为历史的造浪者。多数人面对历史洪流,则更像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浮荡于激烈变化的千百重浪,时常恐惧一个巨浪打过来,下沉数十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将人抬高数十百丈,惟恐“时代像那怒海,令我随处打转”(叶振棠《浮生六劫》歌词)。人无法自外于历史,面对历史巨浪,惟有理解,与浪波共舞,修练面对历史的心魂。


《基地》起落的镜鉴

  《基地》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艾西莫夫的经典名著,堪称艾西莫夫笔下最具历史意识的科幻小说。具有“后见之明”的我们,就知道《基地》脱胎自英国史学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艾西莫夫本人自言小说的灵感是“把它(《罗马帝国衰亡史》)改头换面”。小说里,数学教授谢顿发明出“心理史学”的计量模型,预测已有1万2000年历史的银河帝国必将崩溃,认为整个银河都将经历3万年的悲惨无序状态。银河帝国也就是罗马帝国。

  然而,历史若然命定,那就没有故事可说,也写不出长达七册的长篇小说了。面对历史将抵达的未来,谢顿构想出气势恢宏的“基地计划”,穷后半生精力,设立两个在银河帝国边缘的科学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灵科学家与心理史学家组成),力图将3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1000年。谢顿及伙伴也就是“最后的罗马人”(Last of the Romans),像查士丁尼大帝与贝利萨留一样,中兴帝国,小说里的“基地”也就是东方的君士坦丁堡。

  从《基地》里可见两种面对历史危机的应对之法,一是建立社群,或许无法改变宏大的世界,但人可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群,在乱流里本自具足;进一步则是作为复兴的种子,扩及整个社会,也可以“去中心化”地说,若大家觉察到危机,每个人都在所属社群谋求应变之道,这些社群相加,也就是整个天下,每个社群的改变,能带动整个社会的改变。

  其次,则是怀抱对社会的爱与诚。在《基地》里有场著名对话,负责审查谢顿的官员认为他“骚扰了京畿的安宁”,质问他:“生活在银河各地的千兆子民,没有任何人能再活上100年。我们为何要关心三个世纪以后的事?”谢顿顿了顿首说:“我自己还剩不到五年的寿命,可是,我对未来关心至极。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也可以说我个人认同‘人类’这个神秘而抽象的概念。”以他无畏的道德精神与人格魅力,感染2万多名学者,自愿流放到银河帝国的边缘。


善败者不亡

  危机自古无处不在,如何应对危机是每个文明的必经之路,我想起中国的《汉书》尝言:“善败者不亡”。这句话从现代来看,似乎有点古怪,败与亡在现代汉语经常混合起来,组成“败亡”,失败之日,就离赶下历史舞台的日子近了,屡败之余怎么不灭亡呢?难道是曾国藩上呈朝廷“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的文字游戏?

  但在古典汉语里,语言是单音节的,“败”与“亡”是不同概念。“善败者不亡”,是指在失败之余能重整旗鼓,虽有损失,但根底还在,组织的核心元气犹存,每次失败都能汲取教训,东山再起。《汉书》所举例子,即是春秋晚期,楚国为吴国奇袭,首都郢被破,昭王出奔在外,但得到父老民心的支持,还有楚国忠臣申包胥感动了秦国发兵支援,最终成功复国。

  《汉书》所说的“善败者不亡”,就在于是否得民心。民心在,则虽然有挫折仍能克定,内有父老支持,外有忠臣死战,事犹可为。

  人心向背,从来是社会面对危机的关键因素。东亚现代化的先声明治维新,在象征明治维新开始的《五条御誓文》的第三条就说:“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人心不倦,是所有改革的先决条件。


肩负命运的历史心魂

  谈了许多面对历史危机之道,那什么是历史,历史对一般人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像德国诠释学家伽达玛尔所说:“人永远活在历史之中,而不能站到历史之外,吾人当下所使用的观念、语言、所承受的制度风尚,莫不是传统的传承的结果”(关子尹译),人无法摆脱历史以面对自己所处的境地。

  专攻马克思主义的波兰政治思想史家科拉科夫斯基就说:“我们学习历史,不是要知道如何行事或如何成功,而是要知道我们是谁。”

  历史是时间的产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就认为,历史的原始意义就是人存活当中,心智活动向时间维度的开展。这种心智活动有“非真实”与“真实”两种,前者使人“自我迷失”,后者则能“自我掌握”。

  “活在真实中”却是痛苦的,要打破种种习惯的舒适,抛掷到未知的恐惧里,海德格也说要打破“自我迷失”的困局,则人们必须以忧惧之心,把自己从安逸里抽离,置于“不自在”当中。

  “不自在”是理解历史的起点,达到“了解之同情”,才能了解我们的历史处境。面对历史洪流,狂喜与极悲都是不解的表现,通过极端的情绪麻醉自我罢了。作家梁文道就曾引述业师关子尹的观察,很欣赏德国学者佩里斯纳(Helmuth Plessner)的《笑与哭》,认为笑与哭这两种极端情绪表达形式,其实都是人类理性无能的反映。遇上不可解的荒诞,我们哈哈大笑;遇上避不了的痛楚,我们嚎啕大哭。可是哭笑毕竟不是常态,真正在人我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其实是微笑。

  基于佩里斯纳的论点,在笑与哭之外,梁文道认为“学习哲学,如果学到一个了知其局限的境界,知道命运的不可抗拒与理智的无能为力,我们或就能测量其间的鸿沟,越出情理之上。虽在人世,又与世间一切相隔,从容而有进退余裕,这是不是佛像脸上的微笑的意义呢?”

  面对哲学的困惑,微笑是通悟的果;但面对历史的悲剧、浩瀚的历史感,即便理解,也不容易生出微笑,或许更多的是苦笑。要掌握自己的历史,肩起历史的重担,哲学家劳思光(也是关子尹的老师、梁文道的师公)在《历史之惩罚》尝言:“人类欲改变其已有之遭遇,或创造某种较合理想之未来,亦必须寄望于一串活动之累积,而不可幻想某种恰如人意的外在改变。”

  这或许就是史学家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与经验历史的人同行,与他们同苦、同忧与同喜,负起历史的重担,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锤炼出肩负时代命运的历史心魂。


作者是旅居德国香港媒体人

Sunday, August 18, 2024

十二感官之高级感官:社交的需要

文章标题: 十二感官之高级感官:社交的需要
文章作者: 钟茜
发表日期: 2024年8月16日
发表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华德福生活馆》


听觉

通过物质世界形成的声音形成我们的听觉。通过听觉我们感知发出声响的一切,包括嗓音和说话的声音。

对孩子而言,能够有机会去听各种物品、各种材料的声音很重要——这在将来,能够帮助孩子听出语言当中精细的差别。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制造产生出声音,这样他们才能知道是什么在发出声响、什么材料发出什么声音、什么声音从哪里来。

在所有的感官里面,听觉是让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感官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可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并不是失聪但是听力有一定的问题:有障碍地听让孩子看起来是很干扰的、妨碍的,因为他们不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当听觉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通常可以表现出来与世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这点提醒我们: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有不一样的举止时,我们要去检查孩子的听力

在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时,听觉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让我们与世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语言觉

语言觉和听觉是不同的。通过语言觉我们感知别人通过语言的塑造、通过语音、语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聆听音乐”与“听别人说话”是不同的。
语言觉感知的并不是他人说话的内容,而是情感的传递和对氛围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新生儿就已经具备。孩子们从感知及其回答中去学习来发展自己的语言觉。

语言觉不是单纯的语言或说话,我们在教孩子使用语言时,也不仅仅是教导孩子单纯地模仿我们所说的词汇,而是包括词汇所蕴含的情感、氛围。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正确反馈,发展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知道同样一个句子在文字上没有区别,但是我们通过不同的语调、说话的方式可以改变句子的意义。

孩子们的语言觉会在第三年发展出来。语言觉的内容就是这样去感知在音调里面藏着的我们的感受、心情。


思想觉

使用思想觉我们感知物体和语言的概念和意义
我们或许选择某种语言来沟通,然而思想觉却并非是语言的,因为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思想觉让我们透视别人的观念及想法

鲁道夫·施泰纳说:“拥有了思想觉之后,我们可以晋升到更高层的世界,在那里,人们以互助合作的方式相处。”
在人类世界里,思想是相通的,当思想披上了语言的外衣才会有了差异

我们要帮助孩子发展他们语言觉上的思想觉,就需要正常地使用语言。有良好的榜样,孩子们就能够自己学会语言中的概念和意义:
3岁的孩子就能够正确使用语法了;
4岁的孩子可以讲从句和复合句;
5、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描述一些哲学性的思考了。


我们对于物体功能的感知使用的是我们的思想觉。我们要发展思想觉,就需要大量接触不同的物体
这也是许多教育机构经验得来的:一些实践的活动、与物品打交道这样的活动,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觉和思想觉。
当孩子们语言觉和思想觉有缺失时,我们一般不会单纯在语言和思考里面做工作,而是从触觉开始做工作,发展语言觉和思想觉


自我觉

通过自我觉,我们能感知他人的个体特征;感知他人的语言风格;以及他人对于自我的表达。换言之,我们感知他人的自我,对于“他”的影响的外在表现。我们不能通过自我觉对他人的精神本质进行感知,而是感知他人精神本质的传达

要理解这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如何辨识一个人”来举例子:
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字表达方式、绘画风格、作曲风格等等来辨识一个人……

当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自我觉让我们有这种能力进入到他人的最深处去感知。当自我觉这个感官出现问题时,我们对他人的个体有可能无法进行感知,比如,小孩子无法辨认自己的妈妈……
自我觉这个感官缺失的人无法区分人与人,我们称之为自我失语症

感知别人的自我时是一种认知过程;相反,对于自身的自我的体验则是一种意志的过程

十二感官之中级感官:探知世界

文章标题: 十二感官之中级感官:探知世界
文章作者: 钟茜
发表日期: 2024年8月8日
发表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华德福生活馆》


味觉

味觉、嗅觉、温暖觉是一组防卫感官

我们使用味觉感知五种不同的品质:甜、酸、咸、苦、鲜。
我们的舌尖感知甜;舌头两侧感知酸;舌头背后对苦味最敏感;咸味是舌头各个部位都有感觉;鲜味的感知部位还有很多争议。
透过味觉我们还能感知液态的形态。

味觉是让我们确认:这个食物是否适合你的身体味觉的衡量标准就是两种:对健康有益或无益。我们讨论身体的营养,也会讨论精神上的营养。
我们不仅消化食物,也消化精神食物。基本上精神食物和物质食物是没有分别的。我们对生命的历练也用味道来表达:“苦难”、“酸溜溜的感觉”、“甜蜜的感受”

味觉,守护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嗅觉

我们只能感知气态物质的气味,固态和液态的物质我们不能闻到气味。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气味,我们常常使用味觉和这些气味一起工作产生很多美妙的体验。

当有生命的东西衰竭、死亡的时候——比如植物的果实腐烂、食物发霉、木头腐朽、某些物品烧焦烧糊的时候——当生命的物质变质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味道。让孩子们认识这些气味,以及这些气味产生的前后关联很重要。孩子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是生活的一部分。

要帮助孩子发展嗅觉,就要常常带他到真实的自然中

想象一下,当我们失去嗅觉功能的时候,你会面临生命困境?

嗅觉是对我们吸入的空气的一道防卫,嗅觉可以让我们提前预判某些事物的危害性。

然而,嗅觉不再拥有关于嗅觉本来的任何名称,替代之的是那些物品的名称:鱼的味道、玫瑰花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甜的味道、气味很浓……


温暖觉

当我们碰触某物是也能感受到该物的温度。
温暖觉和触觉是不同的,从生理上讲温暖觉和触觉涉及到的是不同的神经。我们能感知到不同事物的不同温度:石头、金属、墙壁、纸、地面、椅子、木头桌子……
我们发现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能量

当我们测同一种环境温度下的不同物品的温度,他们的温度是相同的,但我们感知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因为每种材料传导温度的速度不同。
所以,我们使用温暖觉并不是感知温度,而是感知所碰触的物品与人体之间的热量传导速度。通过这样的一种觉知,我们可以感知我们的热量是快速离开我们还是留在我们身体这里。

温暖觉是一种相对的感知而不是绝对的感知。

因为温暖觉这样起作用的方式,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的热量正在流失”、“到达身体的热量过多”,这对我们的身体是一种健康的防卫措施。

孩子六岁左右会形成温暖觉的感知。使用温暖觉,我们能感知世界的品质。

通过味觉、嗅觉、温暖觉,我们与周围的自然界,与周围的物体,产生了直接关联;与生命,与生物也产生了直接的关联。


视觉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看到物体呢?所有的“看”都具备四种品质:

1、当物质世界的物体表面有灰层或者反光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它们,这是我们看的根本条件;
2、我们能够看到物质的结构
3、我们能够看到明-暗
4、我们能够看到色彩,这也是“看”的特别之处 。

颜色决定了互补色原理,所有的眼睛都是看到一样的。
视觉和听觉一样对于语言觉、思想觉和吾觉来说是一种基础;可以说视觉是语言觉、思想觉、吾觉感知的门户。

在我们的视觉领域,我们可以理解颜色、线条、形状、建筑、手势等等表达的情感以及姿势、动作、符号、图画、手语等等表达的意义。
所以好的绘本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觉和思想觉。通过视觉失语症我们能够理解视觉中的思想觉的存在。

十二感官之初级感官:向内看

文章标题: 十二感官之初级感官:向内看
文章作者: 钟茜
发表日期: 2024年7月31日
发表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华德福生活馆》


人的十二感官是看待人类的一种视角;能够理解每个人都处于“逐渐成熟”或者“正在成为”的过程中。

十二感官在儿童至成人的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以另一种方式支持着人们成年至老年的发展过程。

我们通过这十二种感官与世界发生链接。个体在健康的发展中,十二感官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自己的身体、进入世界,进入他人的内在世界

孩子的发展就是感官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的行为就是提供一切支持、协助孩子感官健康发展的活动

十二感官的划分有不同的几个观点:

一类是三组划分,即:
  初级感官:包括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
  中级感官:包括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
  高级感官:包括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

另一类是两组划分,即:
  身体感官:包括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
  世界感官:包括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


触觉

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来源于和这个世界最亲密的接触。

触觉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存在;
认识我们的身体的图景(不与他物发生碰撞);
形成无缝隙边界感——安全感、专注力——没有形成无缝隙边界感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具有攻击性、超级活跃。有的孩子看起来有点粗暴或者好动,或许是他们还没找到和这个世界的最舒适的边界。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触觉呢?

比如:孩子出生,一开始就把他们包好,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去玩、去探索;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去碰,让他们去与有意义的东西相遇。石头、木头、织物等都会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

让他自己穿衣服,帮助他慢慢地穿、慢慢地脱,让他去感受这样的重要的体验。按摩、洗、刷等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用很柔软的毛刷去刷孩子们的皮肤,敏感的孩子刷慢一点,稍稍用一点力,以此方式让他可以安定下来。


生命觉

通过生命觉我们感知我们所有的生命过程。

比如:我们用生命觉感知我们的身体是不是舒适。有些是无意识感知的;有些是有意识感知的:饥饿、口渴与否、是否需要休息、休息是否足够、有无精力等等。

我们借助生命觉让自己身体状况平衡。我们会通过疼痛、生病、不舒服等等感知我们是否在平衡健康的状态。

生命觉与健康紧密相连。生命觉是对我们的体质、健康状态的一种觉知能力。生命觉是生命体在身体里面活动的结果,生命觉带给我们的是内在的满足感。

生命的进程是如何进展的呢?通过呼、吸。生命觉和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息息相关。健康、有节奏的生活带给生命觉发展的可能空间


运动觉

运动觉是对自己的运动的感知。在运动的时候我们用运动觉去感知。运动觉的发展和孩子们运动的发展几乎是一体的。每个人的运动都是独一无二的。

刚出生的孩子有两种运动:
一种运动是不受控制的;另一种是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是我们在自己能够直立行走之前的先导能力,帮助我们在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发展肌肉的力量,以便于我们可以在一岁左右顺利站立。原始反射随着成长会逐渐消失,被孩子们自己的运动所替代。

但是,现代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原始反射被保留在学龄阶段,这时候的原始反射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消除原始反射,并且使自己的运动是处于自己的意志和控制,这些都和运动觉密切相关。

对孩子们的运动觉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榜样

运动觉具有四大品质:运动性、进程能力、灵活性、自我表达

运动性是由孩子通过大量的运动所创造的品质,当孩子有了自由的空间,有了自由的时间,他们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运动,孩子们就具有了运动性。
进程能力是与他人一起运动的能力。没有一种表达不需要运动。
运动觉的表达品质是人类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渠道。


平衡觉

平衡觉在出生之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发展。胎儿感受母亲的平衡。所以,有些孩子的平衡觉的问题是出生前问题平衡觉对于孩子直立行走的发展很重要。

身体保持从上到下的直立状态和平衡状态是平衡觉的感知领域

平衡觉对平衡和保持竖直的这两种感知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如果我们停止做保持平衡的行为,我们就会瘫在地上或者跌倒在地。

平衡觉的三个内容:
1、感知我们在空间里的运动;
2、感知我们身体的竖直状态、感知重力作用;
3、我们看到周围的图景是静止的,这是我们通过“感知”达到的效果。

所以平衡觉发展的好的话,会对内心的平衡起作用。会在内心中发展出安静的一极。
内心安静对我们的重要性自古有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