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民主的起源 希腊的城邦

文章标题:民主的起源 希腊的城邦
文章作者:霍韬晦
发表日期:2010年1月11日
发表媒体:《都市日报

  民主是一種政制,它的定義就是「由人民來統治」,或「由人民來管理」。英文“democracy”源自希臘文“demos”(人民)和“cracy”(管治),其初意就是如此。但「由人民來管治」,如何進行呢?這就需要一套設計,和其他的管治方式有所區分,於是牽涉到我們對政制的認識和比較,才能知道民主有甚麼好。

  依據柏拉圖(Plato, 427BC-348BC)的推想,民主政制是從寡頭政制的矛盾而生,而寡頭政制則從以力服人的霸道政制而生。如斯巴達,強調勇敢、崇尚征服,累積財富,非常霸道。但在建立霸權之後,由崇尚武德逐漸蛻變為貪財;為維護統治,權力掌握在有財勢的少數人手裏,這就是寡頭政制。寡頭政制造成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引起群眾反抗,於是建立起民主制度。這就是民主政制的由來。

蘇格拉底之死

  但柏拉圖感到這個制度並不完美,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 469BC–399BC)就是在民主制度中犧牲的。為甚麼?因為雅典民主的原初理想已經喪失,人人都變得自以為是,不容質疑,善惡、是非沒有甚麼標準,只講雄辯。流行的思想便是「人為萬物的衡量」(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以自己為依歸,變成主觀的經驗論者。蘇格拉底就是挑戰這一膚淺的說法,向對手反覆詰問,使他發現自己的不足,思想主觀,陷入混亂。但當時的雅典已經沉浸於一種庸俗的激情裏面,喜歡流行戲劇,習慣以美麗的言詞取悅他人。蘇格拉底的反詰、冷靜、和睿智,正是逆流而上,令許多人不快。所以他的罪名,正是蠱惑青年、崇敬新神。雅典雖有民主制度,也有表面合理的司法程序,例如有陪審員、有給予被告人充分辯護的機會,也可以傳召證人,而定罪則由陪審團決定。當時參與審訊蘇格拉底的陪審員有501人之多,經過冗長審問,陪審團最後以281票對220票判決蘇格拉底有罪,處以死刑。由於蘇格拉底之死正是死於雅典的民主制度,促使柏拉圖反思這種制度的優劣。民主制度雖然平等,人人有參政權利,但識見不高,哲人只能冤死。何況極端的自由是一種放縱,最後必然破壞社會的組織與分工,大家不安於位;也破壞了家庭和社會的倫理,沒有尊卑,也沒有上下。柏拉圖警告:如此放縱很容易產生鬥爭,內部破壞,最後由暴君控制,而產生極權政治,人類倒退到野蠻時代。

  那麼,理想的政制是甚麼?柏拉圖知道人類最大的問題是私慾,統治者在獲取巨大的財富之後便會運用他的權力來保障他自己,所以統治者的權力必須限制,法治必須高於人治,統治者也應服從法律。不過柏拉圖認為:法的本性是道德,政治最重要的還是建立一套倫理秩序,法律就是保護這一套秩序的運行;所以最理想的,還是有一個「賢人」或「哲人」來承擔這個責任,否則法律會淪為統治者的工具。

群眾質素可靠嗎?

  這一個思路,其實正是蘇格拉底所提出的賢人政治。由於雅典的民主政制負責審決一切國家大事的是公民大會,凡成年男子(20歲以上)都具有公民資格,都可以參政(但奴隸及外邦人除外),都有權在大會上發言,宣揚自己的主張,並參加表決。過程的確是民主,但由於公民一般思維能力不高,分不出對錯。蘇格拉底就是不忍見群眾如此容易受蠱惑,所以才以尖銳的言詞刺激當時的人的思維,由此而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目的是挽救雅典,避免雅典的沉淪。但一般人那裏接得上嚴格的理性思維?所以蘇格拉底的悲劇就不可避免了!此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卓越的思想家都不贊成民主,或只是部分肯定民主的價值,是有理由的。

  這個理由說穿了就是群眾的質素不可靠。由於群眾(公民)教育程度不高,各人又有自己的工作,他們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生產、家庭,即其切身利益,他們參加政治並沒有得到甚麼好處。雅典公民大概有5、6萬人,約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經常出席公民大會的只有6,000至8,000人,而這也是公民大會專用會場所能容納的人數。這個數字一方面說明雅典民主只是本土人或世襲居民的專利,也是圈子內的民主,亦可以戲稱為「鳥籠民主」,和現代的全民民主有很大距離;另一方面也說明大部分公民儘管享有參政權,但並不那麼熱心參與。參與的人少,其代表性固然有問題,但亦反映出大會的議題,可能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無關。群眾的冷漠,是民主政治的致命傷。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322BC)說「農民是最好的公民」,因為他們忙於耕種,根本無暇管他人或國家大事。亞里士多德的潛台詞是:公民大會的參與者應有一定質素,才能明白城邦的共同目標,儘管彼此美德不同,都應該為實現城邦的安全與幸福而獻身。這是「正義」,但有多少公民能做到?最後,亞里士多德唯有中間落墨,主張由中產者執政,以平衡貧富兩極的矛盾;當然有賢人最好,可以推動整個城邦的人都能有良好的德性和實踐的智慧,以減輕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他認為必須推行教育,因為城邦整體的善必須落實到個人的善。

民主制度與賢人管治

  從希臘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對民主的批評,可見民主並非最理想的制度。最理想的制度是賢人統治,但「賢人」從何產生?蘇格拉底的想法是提高我們對道德的認識,通過理性思維確立道德的普遍性和整體目標,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蕭規曹隨,最終都是為了建設城邦的美好生活。這指向不能算錯,但立足卻是一種外向思維,未能找到道德的真正的根。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論可以培養出合乎城邦規範的公民,但缺少道德的自覺,真正的道德生活便樹立不起。此後二千多年,希臘思維一直影響西方人的社會組織和群體生活,但個人的精神世界始終萎縮。

  由於賢人難產,希臘的鳥籠民主終於夭折。其實,依我看,這不是有沒有賢人的問題;在某一程度上,希臘已經有了許多不世出的大師,他們可說是智者或哲人,但沒有用,因為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群眾也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覺,而不是順從他們的慾望。這必須有一套對應性的教導或教育方法;不幸的是,雅典沒有,民主質素當然輾轉向下。

  現代人對雅典民主的批評,多集中在她的少數人統治、只是一種鳥籠式的閉門民主,和她的貌似公平的抽籤式的公職分配上,結果製造出更大的不公平。事實上,她逐步沉淪的原因,是無法維持民主的質素,你不能希冀在一群只考慮自己利益的人中產生品格高尚者。

摘自《未來民主路》,法住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霍韜晦教授,為當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亦為本港及海外多項教育文化事業締造者,如法住機構、東方人文學院、喜耀書屋、喜耀生命教育中心、喜耀粵西學校等。



《雅典學院》(La scuola di Atene),一譯《雅典學派》,是拉斐爾創作的一幅壁畫,現存於羅馬的梵蒂岡博物館拉斐爾畫室中。這壁畫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將希臘、羅馬、斯巴達以及意大利的五十餘個著名學者和哲學家匯聚於一堂,相互間自由討論,情緒熱烈。作品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希臘精神的崇拜。


柏拉圖(約公元前428年-前348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許多哲學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知名的學院(Academy)。柏拉圖留下的文集殘缺不全,且存爭議。他記載一代宗師蘇格拉底對話錄成為後人研究他們的思想來源,但許多內容其實是記載柏拉圖自己的看法,不是蘇格拉底的原意。柏拉圖的著作極多,共36種 56卷,其中《理想國》一種共十卷。在書中,柏拉圖表現了蘇格拉底認知事物的方法──「辨證法」。而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稱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死於公元前322年。他曾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園學習多年,成為柏拉圖的學生。但他的哲學思想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圖存在分歧。公元前335年,他曾在雅典興辦了一所叫做「呂克昂」的學校,創建自己的學派,被稱為逍遙派。並在邏輯學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中作出了很大貢獻。


《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 by Jacques-Louis David, 1787),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繪。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控「不敬神和腐蝕青年」。有501人作為此案的審判官,最後他們以281票對220票認為蘇格拉底有罪,並進而判他死刑。6月的一個傍晚,他在雅典監獄被處決。畫中所見,他衣衫襤褸、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堇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安詳地去了。


歷經千年風霜,雅典衛城仍守護著雅典,巴特農神廟更是朝聖之地。其粗重厚實的多利亞式圓柱,除本身有許多經典的建築美學特色,更反映當時人類城市文明的形態、神話及信仰,是歐洲文明起源一個重要的依據地。


《自由領導人民》乃法國德拉克洛瓦於 1830年的作品。取材於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作品展示了硝煙瀰漫的巷戰場面,以一個象徵自由的女神形象為主體,她高擎三色旗,領導着革命者奮勇前進。畫面氣勢磅礴,色調熾烈,用筆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 100周年禮物。自由女神像坐落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附近的自由島,是美國重要的觀光景點及地標。


圖左為柏拉圖,圖右為阿亞里士多德。取自拉斐爾壁畫《雅典學院》。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 - 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歷史人物。出生於伯裏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他出身貧寒,父親是雕刻師,母親是助產士。蘇格拉底主張,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認識自然,而在於「認識你自己」。據記載,身為雅典公民,蘇格拉底卻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蝕雅典青年」罪名判處死刑。儘管他曾獲逃亡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