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5, 2009

大学教育

文章标题:大学教育
文章作者:韩山元
发表日期:2009年3月13日
发表媒体:《联合早报•四方八面》

  最近在怡和轩俱乐部听了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的一场演讲,纵论中西大学教育的成败,重点是阐明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基本经验。讲话的内容太丰富了,害得我好几天脑子都一直塞得满满的,闹“消化不良”。这里只能谈谈受杨教授演讲启发的几点思考。

  杨教授说,要实现大学的使命,必须:

  (1)要有有形资产
  (2)要有人力资源
  (3)要有文化内涵

  有形资产就是大楼、图书馆、各种应有的设备;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优秀的师资,尤其不能缺少大师级的教授,还包括优秀的学生;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大爱”,要让师生在校园里感到温暖和关怀。将这几个要素归纳起来就是“三大”:大楼、大师与大爱。

  刚刚听过杨教授的演讲,我们的大学就发生学生持刀刺伤老师然后跳楼自杀的惊人事件,紧接着又在校园内发生职员投环自尽的惨剧,让人们顿生疑问:我们的大学是不是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的大学生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求学成长?

  从报业退休后,我有较多机会到南洋理工大学和国立大学走动,跟两校的师生有较多的接触,总觉得我们的这“两大”缺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听了杨教授的演讲,我的头脑清晰了,原来我们的两所大学不缺大楼,缺的是大师和大爱。大爱包括对学生的关怀,大学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很高的情商(EQ)。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人文意识是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我们的大学又如何?不能不指出,由于好多中学与初级学院不很重视人文教育,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一点已有不少老师指出了,大家也都知道问题的源头不在大学,而在中小学,在整个教育制度与整个社会环境。令人欣慰的是,南洋理工大学虽然以理工科立校,但现在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科学。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大学是不是一定要规模大才好?以上讲的一流大学要实现其使命,需要的几个“大”,却没有“规模大”。换言之,规模的大小不是大学办得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就说美国的顶尖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吧,学生不过七千余名,令人惊讶的是,这所造就了25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没有商学院、法学院与医学院,让一些认为大学应当“一大二全”的人难以接受。

  另一所美国顶尖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更妙,全校大学生、研究生只有两千多人,只等于新加坡一个中学的学生人数,然而这所学院却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谈家桢(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钱学森(动力学权威)、赵忠尧(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周培源(中国物理学元老),都在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然而,崇尚“大而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还是有不少人以为大学“姓大”,越大越好,越全越妙。中国还有过“大学府,小社会”之说,一所大学不仅学院多,就连各种社会设施都一应俱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一股大学合并风,究竟这种一窝蜂的合并的利弊如何,中国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参考美国及世界各国大学的情况,我们知道,大学如果片面求大求全,拼命增加学生人数,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一再放松,求量不求质,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想成为一流大学,难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