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0, 2022

性情教育系统方法论:体会方法感受力、爱的流动与性情共振、感受力培训2层14步

文章标题:   性情教育系统方法论:体会方法感受力、爱的流动与性情共振、感受力培训2层14步
文章作者:   袁尚华
发表日期:   2022年9月10日
发表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

编者按:
性情教育方法,被称为“体会方法”,主要有4个层次:正知正念、感知、感受、动心养性。
观照生命用感知,启动性情靠感受。
通过自他换位的基本训练和进阶训练,可以开发感受力。
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力训练需要终生践行。
我们深信,坚持锻炼,生命成长并无完结之时。
本讲是方法论最后一讲,深微广大,大家宜反复研读,可入性情教育之殿堂。


一、体会方法第1-2层:正知正念与感知

  性情教育方法,被称为“体会方法”,在上一讲,我指出了体会方法主要有4个层次:

  1. 正知正念:

  保持身心放松,放松才能专注,临在当下。

  我们的心,平常都是散乱、昏沉居多,有很多执念。培养正知正念,这些杂念纷扰、烦恼欲望等习气,暂时平复下来。心逐渐回到清明状态,初步归位,自我内在重新连结。

  2. 感知:

  感知是自他连结。在正知正念的基础上,去除成见偏见,心化作清明之镜,如实映现对方的生命状态,使之被看见和被接纳。

  被谁看见?被我们看见,进而引导对方,让对方看见。

  吾心如镜,当对方看到我们的心镜,他就看到自己;同时让对方感受到,无论自己表现如何,都是被我们所接纳的。

  看见很重要。看见了,才能把那些烦扰我们生命成长的习气、情绪、烦恼……,通通放在阳光下,被阳光一晒,这些心魔就开始消散了,打个比喻:被看见就是“晒太阳”。

二、体会方法第3层:感受

  3. 感受:

  霍老师告诉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不能只用工具理性,必须开发感受力。感受力是体会方法的重要环节。

  接续正知正念和感知二步,再进是“感受”,是自他深层连结、发生性情互动的重要一步。观照生命用感知,启动性情靠感受。

  感受当前这一具体生命,他的快乐与期待、痛苦与无奈,他的安慰、他的不安……;一言而蔽之,就是感受他的性情状态,如何堵塞、如何掩蔽、如何受不同事相所扭曲;而纵使如此,仍然有一跃而动想自己变好的力量隐然而发。

  平时我们说,用性情感受性情,就是这个意思。这需要持续不断地磨练提升。

三、感受≠感觉

  很多同学觉得性情教育很好,但学到这里,谈到要感受,就觉得很困难,不知道怎么下手。上一堂,我讲解过培训感知力的基本功,今堂我进一步介绍感受力的训练方法。

  首先,感受跟感觉不一样。

  感觉是浅层和夹杂的。平常我们说自己有很多感受,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所谓的感受,都不过是一堆感觉而已。感受,在体会方法论里有特殊意义。

  感觉,跟感受有何不同?感觉都是从个人出发,从自己的角度去接收,也就是说,都是主观的,甚至是独断的。

  我“觉得”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很多“我觉得”,然后以自己的这些感觉作为标准,来理解对方、要求对方。若对方违反我们的想法,我们就会生气,觉得对方有问题;这种主观思维,制造太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矛盾、纷争和裂痕。

  很多时候,人的感觉会不自觉地带有一些深层的成见和偏见,以及个人生命中一些挥之不去的欲望。我们认为如此,其实是从自我一偏之蔽,以为如此。对方可能也糊里糊涂,跟着我们的见解对号入座,最后,真正的生命问题被掩盖,性情开发无疾而终。

四、爱的流动 性情共振

  观照生命用感知,启动性情靠感受。感受与感觉有大不同。

  感受发源自真诚,以真诚故,是以无妄;感受是同情共感,爱的流动,引发性情共振。

  如实反映对方生命状态,我看见了,亦让他看见,这是感知。很多做生命辅导或情绪治疗工作的,到这步,就要停,难以再进。觉得再进一步,就会介入对方人格世界,是对对方自我尊严的伤害,违反尊重原则。

  归根究底,这是对生命本质缺乏深度了解所致。

  性情教育不止于感知。感知只是基础,再进,打开心,情要动。这情不是感觉、不是私情私虑,而是真诚无妄的性情。不是无私之爱,不足以引发同情共感,亦不足以引动对方,打开心扉。

  同情共感,可引发自他性情共振。

  我的性情振动,对方感应到,跟我们发生共鸣,对方性情一开,我们做”接转开“的“转开”,转他、开他,就会事半功倍。

  若性情无动于衷,还停留在脑袋层次,或只作静态观照,这时候,“转”是没有办法进行的,何况是“开”。爱在流动,性情共振,性情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五、以他苦为我苦

  怎么做到呢?难就难在这里。

  以他之苦为我之苦,以他之忧为我之忧,以他之喜为我之喜,以他之悲为我之悲。

  先有正知正念,放下自我执念;再以至诚心,代入或化身为对方,完全成为对方,感受其感受,充分感受对方的生命困苦,易地而处,感同身受,以他之苦为我之苦,把他的苦放在我们生命中。

  但不是用脑袋、理性,而是同情共感。同情共感发生,对方打开心扉,这时候,再向对方予以适当引导,就足以引发自他性情共振。

  法住机构的会训是“诚敬喜悲”,喜耀学校的校训是“诚敬喜行”。“诚敬” 是真诚无妄、克尽己力、投入专注;“喜”是以他之喜为我之喜,为对方之善而欢喜;“悲”是以他之苦为我之苦,以他之忧为我之忧,生起同情悲悯。

  这都是性情之动,而非冰冷地坐在那里,反映对方的生命状态。

  “你看,你是这个样子,我看到了,你能看到吗?我很欣赏你,你愿意坦白说出你的问题、面对自己……”大家都看到了,给对方鼓励一下,这个个案就可结束。这是反思性的进路,属感知和认知层面,感觉仍然是冷。欠缺一份真挚热诚的人,很难从事性情教育。

六、同情共感与生命处境关联

  在“喜耀生命”课程中,导师跟学生交流,需要适时静心,好好感受对方的困苦。许多时候,对方自己也说不出的痛苦委屈,导师帮他讲出来,导师比他自己更清楚,学员听到,就泪流满面。居然有一个人刚刚认识,就比他自己和身边最亲密的人更了解自己。

  同情共感,以对方的苦忧喜悲,为我的苦忧喜悲。

  下一步,我们把这些苦忧喜悲的感受,跟对方当下的生命处境关联起来。

  什么叫生命处境?对方的人际关系,遇到的具体困难,具体的人生迷惘,他生命当下的具体境遇。这些苦忧喜悲,一定是跟他具体的生命境遇相关联,我们之前与对方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在这里就可以得到一种融通的了解。有了融通的了解,我们才可以作出最恰当的回应和行动指导。

  在性情教育中,行动指导不是首要目标,性情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启动学者的性情。事实上,行动指导受很多客观因素限制;我们再三强调,不要把焦点放在事相上。教因不教果(请参看第45讲,指引19:教因不教果),本源安顿好、客观困难才有化解可能。

七、以古人之心为心

  这种感受能力,让生命之间能发生真正意义下的连结,称为“自他深层连结”。

  爱的流动与性情共振,是生命成长的关键。我的性情起动,眼神、语言、身体信息会自然流露,对方看在眼中,听在耳里,感在心里,他的性情会发生共振。

  在个人成长中,同样需要这种生命的连动。但连动的对象,便有赖于某种理想性的人格;在我们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这种连结往往发生于与古人生命的相交。当我们的心专注于某一古人的人格世界,这种连结就会自然发生,通向古人的思想、情怀、悲愿;以古人之心为心,以古人之情为情。

  与古人的性情相连,把我们的性情,投放到一个更巨大的性情世界之中。宋儒陆象山云:“东西南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数在历史中这样成长过来的人,千百年累积而成的历史文化世界,累积成这个性情世间;我们的心一旦与之连结,就会得到源源不绝且巨大无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败我们。孔子说“仁者无敌”,就是这个意思。

八、感受力培训:自他换位基本训练

  感受力如此重要,应当怎样开发?

  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个培训方法,帮助大家开发感受力。

  自他换位训练,分为基本和进阶两层。

  在过去“喜耀生命”的学习中,我们经历相类似的培训,累积很多经验,证明非常有用。

  我鼓励大家组成小组,由受过同样训练,性情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或师兄师姐带领实习,会事半功倍。

  先说基本训练。大家顺着以下步骤,能做到多深入,要看每个人的资质悟性;也有赖于大家的刻苦磨练,反复练习,一定得益。

  1. 具有一定正知、正念,及感知能力:

  先具备一定正知正念的基础和一定的感知能力。

  体会方法4层,正知正念是第1层,感知能力是第2层,然后才到第3层感受能力。

  按部就班,先有第一层的训练,再有第二层的基础,才有条件做以下练习。(关于正知正念和感知能力的培训方法,大家可以参考第4748讲)

  2. 有充足的自我意愿:

  这一点很重要。有强烈的意愿,诚敬心就会出来;否则,自己未准备好,心是关上的,意愿是薄弱的,状态是不投入的,都达不到效果。

  只有非常投入,有充足的意愿,才能打开生命感受的空间。

  3. 有安静的环境:

  这相对容易安排。找一个安静的空间,空气流通,不受干扰,关上手机、电脑等,让精神凝聚专注。

  4. 备一空凳,想象对方安坐在前:

  我们自己坐好,面前放一空凳。

  首先,升起正知正念:放松身心,专注清明,临在当下。

  接着,开始想象对方坐在面前。初练习时,适合找一个跟自己关系较密切的人,作为练习对象,例如亲人,如父母、妻子、丈夫、孩子。

  想象对方坐在我们面前。当然对方不在现场,这是我们的主观连结。

  5. 起一明确意念,对方就坐在我面前:

  这一点很重要,单是想象,力量不够;一定要起一个明确意念,告诉自己,对方就在面前,这是真的,不是做戏,不是玩耍。让真诚心起动。

  这意念很重要,越真诚有力,效果越好。随意想一想,诚意有限,结果必大打折扣。所以正知正念是先决条件,精神散乱,嬉皮笑脸,不可能进入状态。

  6. 释放内心对对方的感受:

  开始表达对对方的感受,如果双方有心结,这也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一个亲人坐在面前,大家心中有些心结,一直以来没有处理,想通过这个机会,可以解开心结。

  尝试把自己内心对对方的感受,表达、释放出来。

  比如是爸爸,就告诉爸爸:一直以来,我没有好好关心过你,不知不觉,你已老了,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好想表达对你的爱……

  或者:一直以来我觉得你偏心,爱弟弟多过爱我,从小到大,我遇到什么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去挺,我其实觉得很大压力……

  这些真实的感受,适当抒发,有自我疗愈之效。

  我们的心,会慢慢打开,情感释放,过程中可能会哭,情绪有波动,感觉难受……,不要紧,放松,自然抒发就好。

  某些东西长久堵塞在心,妨碍我们健康成长。现在是机缘,清理心中垃圾,排掉情绪毒素。毒排净了,大大有助于我们提升感受力。

  7. 转坐在空凳上,完全地成为对方,感受对方的处境:

  充分表达后,转坐到对方的椅子上。

  动作慢,不用急;所有步骤,慢慢做即可。

  转坐在爸爸的椅子上,真诚生起一意念:我完全成为爸爸。

  这一步很重要。不是扮演,不是做戏;越真诚,感受能力越加强大。

  现在,诚心感受爸爸的处境,这是自己从来没感受过、从来没有了解的;真诚心出,关于爸爸的感受,就会涌现。

  8. 用对方的语词语调,表达对方的想法:

  当这些感受涌现时,尝试代入爸爸平常的表达方式,他的语气语调、口头禅、身体动作、情绪方式等,来表达他的想法。

  也许,化身成爸爸的你会说:孩子,爸爸也很爱你……

  或者:孩子,其实,最让爸爸放心的,就是你;一直以来,你所做的、你努力付出的,爸爸都看在眼里;爸爸内心也有很多难过的地方,工作辛苦,很多挫折;最近生病了,体力下降了;弟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让爸爸很担忧……

  用爸爸的语言语调来表达爸爸的感受,双方的同情共感就出来了。

  9. 回到自己座位,返回自己的生命位置。

  充分表达之后,我们的心松开了,这时候,慢慢回到自己的座位。

  清晰起一个意念:现在我要做回自己。

  意念一起,我们返回自己的生命位置。

  10. 从爱与体谅出发,重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爱与体谅出发,就是用性情,重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回到儿女的位置,向爸爸重新表达自己作为女儿或儿子的真实感受:爸爸,我爱你,我以后会更加孝顺你……

  或者:爸爸,我现在感受到你的无奈和痛苦,我一直没有办法面对你对我的严格要求,其实你一直在关注我,我感受到你对我的爱;我也知道你一生中遇到很多挫折,其实我太自私,只要求你,却没有好好对你表达过关爱……

  换位训练让我们通过身份互换,培养感受力;如阴阳之互易互补,从阳到阴,从阴到阳,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太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恢复生命的完整性。堵塞生命的情绪、纠结、烦恼放下了,心的完整性恢复了,感受能力复现。

  以上例子,夹带着自我疗愈的效用。同样,顺着刚才的步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感情要好的朋友,感受双方要好的情感……

  同样道理,我们可以感受某个古人、历史人物,感受他们为国为民,无私的心……

  注意:这些练习,最好有导师在旁,实时监控,适当引导,安顿性情之余,谨记最后完全回到现场当下,做回自己。有经验之后,就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

九、感受力培训:自他换位进阶训练

  基本训练之上是进阶训练。

  ……续上1-10,由第11-14步属于进阶层。

  11. 起一自他平等真诚意念:

  起一自他平等的真诚意念。什么叫自他平等?人皆有美善性情,人皆希望人人互爱。虽然你是学生,我是老师,身份似乎有别,每个人的身份、背景都不同,但我们的生命,本质上是平等的。

  虽然你的生命遇到某些困难,我一生中也曾经遇过很多考验;你和我,在生命底层的美善性情,我有,你也有。我希望活得更美好,人生更幸福,生活更有意义,我希望人人互爱;我如是,你也如是。我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我如是,你也如是……

  在我们的生命深处,我跟你是平等的。现在,对此,生起一自他平等的真诚意念。

  12. 感受自他平等:

  生起自他平等的真诚意念之后,需要让它留驻;给自己时间空间,感受这平等意念,让它持续升起、扩大、沉厚。

  这过程中,正知正念必不可少,真诚无妄之心必不可少。

  13. 起一真诚意念,愿将自己之乐与他人之苦相换:

  再起一个真诚意念,愿将我的快乐与对方的痛苦交换。

  要生起这样的真诚意念,坦白说,并不容易。若一时未能做到,可以转为一种祝福:愿对方能够得到你所得到的快乐,愿他的痛苦可以永远远离。

  愿意与对方苦乐相换,父母较易做到,父母之爱是天性,愿意把自己之乐换子女之苦。老师要承受学生之苦,相对来说,已比较困难。一般素昧谋面,萍水相逢,就更难做到。

  每个人都希望快乐,不会希望痛苦,求乐离苦是人之本能,谁愿意牺牲自己之乐,承受别人之苦?谁能以真诚无私之心成全他人?这是性情之大悲!

  14. 起一真诚意念,爱他如自,弃自如他:

  再起一个真诚的意念,爱他如自,像爱我自己一样的去爱他;弃自如他,就像舍弃我自身生命的苦难陈腐一样,去帮助对方,舍离他生命中的一切苦难陈腐。

  爱他如己,弃自如他,这是性情之大爱。顺此扩充,正是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北宋理学家张载语),民胞物与的性情大爱。

  第3层感受力之自他深层连结,于焉而成。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意会到,其实感受力的提升,与我们能够投放的真诚,亦即性情开发是同步成长的。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这方面的训练需要终生践行,特别是最后两步(13、14),已临界于对道的超越体验,更非一蹴可就。我们深信,坚持锻炼,生命成长并无完结之时。

十、体会方法第4层:动心养性

  感受能力开发的训练,层层升进;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磨砺和突破,使吾心越益深广、越益精纯。

  以上就是关于感受能力的培训方法。

  感受力之后,体会方法第4层是“动心养性,内在本真连结”。即:弥纶古今天下之大情,天道人心之共振。

  在此,略说其纲领如下:

  通过孟子所说“集义养气”之道,持续积渐,反复感受;集义养气才能够动心养性;辅以性情教育对历史文化的各种体会进路,例如“祭祀感恩法”、“文化行体验法”、“游艺法”(绘画法、戏剧法、音乐法、读书法……)、“古训心法”等等,进入广大无垠的性情世界,感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命之光光相芒,古人所得之生命之道和天地之道(请参看第11讲:性情与天道)与之真实悠久,体证性情教育的最高理想。

  今天讲到性情教育方法论较为深微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深微之处;讲解的内容较深,希望大家可以反复研习,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反复操练。我深信,假以时日,大家定能登入性情教育的殿堂。祝福大家!

  下一讲将会是这系列讲座最后一讲,我会帮大家总结这50堂的学习重点。

  时间关系,今天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