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4, 2011

生命要有信念

文章标题:生命要有信念
文章作者:黎斯华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日
发表媒体:《超越死亡》

  今天的讲题是「生命要有信念」,这个题目是向着人类讲,而不是向动物、植物讲的。因为人才会很想知道自己生而为人有什么生命的内涵?有什么追求?有什么方向、理想?或许一般人以为人生而为人,懂得吃饭、睡觉就是基本了。我在法住的学习、所经历的锻炼已经踏入第二十年,我的眼界、识见、胸襟都不会停留在一般人的层次,所以今天这个题目是想告诉大家:生命是有所追求的,想吃好一点、穿得好一点或是舒服一点,这只是一般人的要求。但其实我们不仅只是、也不会希望停留在这个层次,我们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追求。不妨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追求?除了舒服一点、多睡一点、多吃一点,你有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你是否也想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提升一点?你是否也想家人能开心一点?甚至你认为社会应该清静一点;乃至要是你的关怀能远一点,你会关心世界大事,你会关心中国的发展状况……为何会这样?原来除了一般的要求,我们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单这样,你看看在人类历史上,很多人有更高远的理想,甚至考虑到全人类的幸福。那就是说,人类生而为人,不单要满足自己的生存要求,还希望自己好一点、进步一点的要求;乃至我们不独关心自己是否好一点,还会去关心自己以外的人类的福祉。你应该学习去问问自己:为什么人会如此?原来生命本来就是如此!

人要求安心

  我们在这个演讲所用的材料,或者我的一些见解,都是我跟随我的老师霍韬晦教授学习所得来的。我时常跟我的同事说,其实我懂的东西很少。从实用的价值来看,我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但我在法住所学习的、所认识的,我觉得对自己很有价值,这一切都是由我老的老师赋予的。我想在这里分享的是:人之为「人」,到最后能自觉不枉此生的路是可以走出来的。人会希望自己好一点、充实一点,或关心更多人,甚至远及未来的人类,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我的老师时常所说的「生命的秘密」。说这是「秘密」,不是因为不能告诉别人,而是内容很多,没有绝对的界定;但很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何有这样的追求?为何会愿意有这样的追求?你要追求的话,就要付出努力、精神、时间,甚至在过程中,你会遭受挫折、不如意、打击,但每每在这些过程中,人类会体会到生命有很深厚的内容——人的性情。人类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秘密?我的老师说要通过「体会」。虽然很多人懂得运用这个概念,但如何去体会就要提升到方法论的层次来了解,他是第一个指出这个秘密的人。我要说的是,人怎样增加对自己的了解?怎样能在自己短促的一生,坦然地说自己是问心无愧、不枉此生?那就一定要通过你对自己对生命的体会、反省,就会知道自己关心什么?有什么令自己感动?自己要承担什么?什么令你的心不安?你便会明白唯有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的奋斗,你的心才会安顿下来。

人是理想的主体

  在我们传统的学问里,无论儒学、佛学,都接触到心的课题。原来人有心,人就是求自己问心无愧。所以你要问自己有没有信念,就是问自己有没有追求?有没有方向?有没有向往?并愿意为此一生奋斗!在这个层次来说,我们不是只懂得吃、只懂得睡、只懂得传宗接代的生物体。我们还是理想的主体,我们懂得要求自己的「生命成长」:寻求更有方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儒学开启了我们对生命的内涵充实、扩阔了我们的眼界与胸襟。在儒学中,孔子发现了人而有「仁」,人不单会关注自己的存在,还会无私的关注其他人。《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便懂得教导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谐。人有更大的理想的话,就会参与国家的事物,承担国家的责任,继而希望天下太平。

  在这些学问的熏陶下,我想举一些例子,令大家知道在中国的传统学问里陶冶出来的读书人,他们为了担当国运,不计较艰难、辛苦、危险,甚至不怕死亡。人如何可以不怕艰难,不怕危险,甚至不怕死亡?这是很不容易的。你想想自己患伤风的时候,也宁愿请病假休息;你想想你自己受伤的话,立即想到的往往是保险是否可以赔偿?你不会想其他,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影响,只关心自己的权利。但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人物,往往不是这样,他们关心自己成长的时候,还会推己及人,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意为其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为了保护其他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杨继盛的理想——报国

  譬如以明代为例,要是我们熟悉明代历史的话,就会知道那是非常糟糕、可怕的朝代。这时期有一个人物是杨继盛,当时的奸相是严嵩。明朝自明太祖开始,就不信任读书人,所以籍着胡惟庸的案件,撤销宰相的职务。但由于皇帝没有宰相,身边没有人,于是内阁的侍臣,谁能亲近皇帝,懂得耍手段的小人,就得到皇帝的信任。严嵩当过的时候,他不只买官鬻爵、贪污弄权、只手遮天,做出很多危害民族国家,危害平民百姓的事。当时杨继盛上了一个十奏严嵩的疏给明世宗。明世宗曾经说过,因为严嵩时常附和他,于是特别同情他。所以谁弹劾严嵩,他就对付谁;严嵩身边的爪牙也会用狠毒的方法去对付这些人。在这个情况下,人人都知道谁要弹劾严嵩,只有死路一条。但是,明代就出现很多有气节的读书人,他们为了正义,而挑战死亡。

  杨继盛的信念是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他要报国。一个人要报国,要有承担感;在这奸人当道之际,你会否装聋扮哑?你会否避开风头火势,做个乾支薪的官吏便罢休?不会的,所以我在这里强调,大家要体会自己的性情,你才明白杨继盛光明的人格。他上了十奏严嵩之疏,把一件一件的罪案揭发出来。皇帝十分生气,因为这是逆他的意思,无事生非,所以把杨继盛打下监狱。明代有一个很不好的对付朝臣的惩罚,就是廷杖大臣,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皇帝要罚你,就会用棍来打你,一般人被打十至三十棍,就肯定会死,所以明代的官吏上班前,都要跟家人讲永别,因为不知道下班后还能否返家。杨继盛被捕的时候,是棒打一百棍,一般来说,肯定死了,但他没有死,因为他的信念很坚强。在他受廷杖的时候,很清醒,他不断叫唤自己的名字,就是这一点正气,令他活下命来,但毕竟是血肉之躯,由腰以下的肢体,被打到残废和腐烂。他的肌肉腐烂了,在监狱里,他砸碎了碗,将之当为割除烂肉的利器,连有牵连的筋,也一併割除。当时狱卒看了,也吓到颤抖,他从没有见过这些情况。是什么支持杨继盛可以承受这些痛苦?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错!报国有错吗?要是报国没有错,受一下苦又算什么?人就是要为理想作见证。

杨继盛的志向

  我最近常看见一个电视广告,劝人不要抽烟,因为会生肺病,最后的一句对白,是「我不会输俾一支烟」。你想想,现代人一根香烟也赢不到,他们的意志去了哪里?现代人生命的价值、意义、志气去了哪里?你看看古人,多么坚强!多么有生命力!所以棍打不死,有腐烂的肉也不死,还坚持了三年。但这些谗臣、奸臣不会放过他。所以当皇帝要定另外两个死囚行刑期的时候,严嵩做了一个小动作,把杨继盛的案,也置于死囚的案件里。皇帝很重视严嵩,而杨继盛是严嵩的敌人,所以纵使皇帝没有意图杀杨继盛,但还是不得已,判杨继盛死刑。若杨继盛是普通人,他会有什么反应?一定会很激动,不明白天为何要这样对付他?问天地是否有公平?埋怨皇帝、奸官……。但他一点也没有,他很平静、很从容,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念过书,知道他被判死刑后,也曾经写信给皇帝,请求让她代杨继盛受刑,但这封信到不了皇帝手中,给严嵩阻止了。他知道妻子的性格比较暴烈,他一死,她就会殉夫。他劝她不要殉夫,因为他死了后,子女便没有人照顾,他教她要代丈夫去尽父亲的责任,带大他的子女。又很从容地写遗书给他的两个儿子——书付尾箕二儿,叫他们立志。他说最初立志为君子,后来多会变小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立志,生命没有定向,便生不起志气来,于是渐渐就无力了,所以人一定要立志。然后用自己的例子来劝勉儿子,说他们日后读书有成便可能会做官,但不要因为父亲遭遇到祸患,而改变志向;一定要在自己做官的时候,随份报国。他临终的时候,都是这样教导儿子的:你不要像父亲狂愚,惹了这些祸;但他鼓励儿子要像他一般,赤诚地报国。在这里,我希望大家明白,人只要有志,生命对理想的坚持,原来可以那么坚强;人的人格是可以如此正大,勿论生死!

  现代世界的情况却不一样:人经不起考验,人非常脆弱,别人多看你一眼,便怀疑别人是否嘲笑你;别人少看你一眼,又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现代人的表现,和古人的表现相差很远、很远。现代人在痛苦中,或者觉得自己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就会怀疑理想是否存在?怀疑道理的世界是否存在?从杨继盛的例子,他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是真实,是回到自己的初心来坚定自己。若然你一不如意,还是认为只是世界不好、别人不好、自己运气不好……那么你的理想、你的信念还是有待考验。所以生命要有信念,就要看你对理想体会的深度;你的信念是否经得起考验,就要看你的心的深度;而终能贯彻始终;与其他人无关。

林则徐的胸襟气度

  再说下去的,是我很敬佩的历史人物——林则徐,他是清代人,面对鸦片战争,在这战争中,他已被道光皇帝贬谪到伊犁。这也不重要,林则徐也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是一个能够经历考验的人。在清代的时候,流行吸食鸦片烟,朝廷还在讨论是否需要禁烟,有所谓「驰禁论」,又讨论是否要自己种鸦片,免被别人赚取利润,这么荒谬。他们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林则徐已在自己管辖的省县里,去医治因吸食鸦片烟而身体机能伤残的人,以及已经没有了精神意志、没有用的人。林则徐很早已开始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对比历史人物,大家不妨问问自己,要是你在他的位置、情景的时候,你会怎样表现?你会怎样反应?这样你就会知道这些历史人物确实是典范。

  当时卖鸦片给中国人的是英国人,要是我们没有贪官污吏,不开后门的话,这些鸦片其实是不容易到达中国的。唯林则徐深知鸦片的毒害,警告若不制止,则:「若猶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慄!」他是清代最出色的大臣,他令到英国人在他死后也称赞他,说他是「有血性、有才气的总督」。道光见他有办法,便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处理这个问题,并谕与他同办此事的邓廷桢:「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廷桢向则徐表示:「所不同心者有如海」,可见当时朝廷的险恶。当时一搜到鸦片烟,便要上缴,人即正法。但因为有这些贪官污吏,不会立即报告搜到的鸦片,还向外国人说:你有数万箱,给我几百箱好了,一方面可以上报朝廷邀功,另一方面可令你卖到鸦片,同分利益。其实林则徐不是不知道事情的凶险,在他的诗中道:「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他说要是对国家有利的话,一定要生死以赴,根本不会介意自己的生死荣辱,不会因为任务危险便退缩;更不会因为那个任务为他带来好处,便快点参与。这是中国文化陶冶出来的读书人,看他们有如此的胸襟,有如此的气度!

  那时,当外国人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他们满载大砲的战船愈来愈逼近北京的时候,道光皇帝便害怕了,怪罪起林则徐来,说他「反生出许多波澜」,于是把他贬到很远的地方。但林则徐没有妥协,并不因为皇帝不重用而放弃,还说:「余生豈惜投豺虎,群策当思祭犬羊。」(<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他说在他有生之年,不会怕豺狼与老虎,喻意外国人图利而妄顾天理,是野兽所为;表示不怕面对事情的险恶;而朝廷当齐心协力,眼前的敌人不过如小狗、小羊般不堪一击罢了,不必畏惧。那么你就听到他的心声,便知道朝廷的大多数,是不齐心的,包括道光皇帝和当时的官吏,已出现很怯弱、很腐败的一面。所以在过去中国历史中不管有多么出色的人才,在没有清明的朝政之下,都不能发挥到作用。林则徐被贬到很远的地方,但他不但没有退却,他在伊犁也很主动积极关心那里的百姓,替他们开水井,所以现在去到伊犁的话,仍会见到这些井,名为「坎儿井」。你看看,人原来是可以这样的:无论自己是怎样的处境?或别人如何地对待自己……这都不重要——自己不是最重要的;能够把自我放下,便时时刻刻都会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作出利民利国的行动。纵使中国历史曾出现过无数黑暗的丑陋人性,但有如此有修养、如此有智慧的人格,便足以光照千古。

  可能你会说杨继盛、林则徐都比较成熟,他们都是做官,他们有这种自觉;那么,我告诉你不是的,我在举一个例子,他就是黄花岗烈士之一的林觉民。

林觉民的深情大义

  林觉民因为参加革命而被捕,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他没有官职在身,他与一般的爱国分子有同样的想法:因清廷腐败,只有走上革命之途,报答国家,便去了日本受训。但他到了日本后,因忧虑国事,就回到中国。当时他受黄兴重视,约他参加革命。他是一个热血青年,他答应了,答应后,知道不可以就这样离开,所以在前一晚,写了一封遗书,就是<与妻诀别书>。他的遗书说得很明白,他跟他的妻子说:我写这封遗书的时候,我还是世间上的一个人;当你读这封遗书的时候,我已成为阴间的鬼。你想想一个普通的人,怎会肯承担一个知道自己会死的任务?一般人都贪生怕死,林觉民却毅然承担这个责任。他这个决心,是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男儿应有的担当;但另一方面,他又照顾到妻子可能会不谅解,所以他告诉他妻子:我本来写不了下去,但我怕你不知道我的隐衷,不能接受。他说为什么我们的感情那么好,我也要就死?现代人会这样想:感情那么好,当然要长相厮守,不论经历什么,也要白头到老,一般人也是如此。但他告诉妻子,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不可以这样的。

  孔子强调人而有「仁」,就是人的性情,那是人的本质、本性,是须要自己通过体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话,就会自觉的有恰当的行动。林觉民说:「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自己要做一个「人」的话,便会懂得关心自己家里的长者后,还会关心别人家里的长者;爱护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爱护其他人的孩子。所以他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说就是因为我那么懂得爱你,所以懂得爱天下人;我希望以我爱你的心,去帮助其他人能有机会爱其所爱。因为你有那么幸福的家庭,但你看到其他人不当死而死,不当离而离,你会不忍心。原来一个有性情的人,就有「不忍人之心」。在这个意义之下,就算自己的家庭多么幸福,你都不会对外在残酷的世界袖手旁观、推卸责任;你不会逃避问题,你会希望为他人解决问题。他在写下去时说,我爱你的感情是很肯定的,但愈肯定的时候,我愈知道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说:「汝幸而偶我」,即你认为和我结婚,是幸福的事,「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那时候,国家的情况是「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可否自己关上门,视而不见?可否只顾个人幸福而狠心不理其他人的痛苦?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的!所以他说:「卒不忍独善其身!」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一个有性情的读书人,看到这些情况,不会无动于衷,不会只要求别人来做,而自己麻木便没有行动。在这个情况下,他便勇于就死。

  与杨继盛一样,他知道自己会死,但没有遗憾,因他知道自己的孩子,会继承父亲的志向,所以他说就算他死,都有「两个意洞在」,意洞是他的别号。他的妻子当时已有身孕,他劝妻子要是生的是儿子,就要教他「以父志为志」。中国人的生命观,超越性很强,不会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生物的生命,肉体死亡便什么也灰飞烟灭。他们不断去开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生命的精神是会延续的。正如杨继盛临终的时候,留了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他认为自己报国的心愿未了,大家会问:是否死了就会停止?死了是否便没有希望?不是!读书人的精神的强度相信纵使死了,我们的精神都会继续这未竟的心愿;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代代相传都会延续这种精神。要是有这种信念,只要在有生之年全力以赴,世上是不会有不能成功的事,不会有不能实现的理想。所以,何须顾虑朝夕;何须介怀当世的成败得失。只要生命有信念,我们提起精神和长养志气,即可超越一般人所有的恐惧,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超越肉体的局限,完成自己。

我在法住中成长

  说了这些历史上多么难得的人格典范,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些已成历史,今天说来,有何价值?你是否一个保守主义者?这是不相干的。文化要是有生命力的话,不但在古代能陶养岀这些人格。我有信心法住机构一直推广的「性情教育」,能重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终于在我们代代的法住人的成长中得到见证。所以,法住推行「孔子之教」是「复活传统」,不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

  我愿意以自己为例,告诉大家我怎样在霍老师的教导之下,才成为一个「人」。要是没有法住,没有霍老师的教导,我都可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我跟我的同道也分享过,在我读书、读文学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是很美好的,譬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天下间有男有女,男的是君子,女的是淑女,你看看是否很和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你看看,好的男人,娶到好的女人,这个世界是否很幸福?本来我们念文学,时常都会看到有情的世界,但我在中学的时候,接触到中国历史、近代史,不知有多少人读历史会如我一般!我在读历史的过程中,不知何故会很容易感受到那些历史中人的感受,很容易与他们产生同情共感。所以我在读历史的过程中,会读到平民百姓在国家兴亡中,时常要逃难的痛苦,扶老携幼找生存的机会,好像杜甫的诗:「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我时常读到这些人间的离散、逃难,感受到他们的无奈、无助、凄凉。我又会读到当国家在危急之时,都会有仁人志士的出现,我会读到他们赤胆忠肝,好像南宋的岳飞、明末的袁崇焕。大家都认识岳飞,他在十九岁从军,已有非常坚定洗刷国耻的意志。岳飞与袁崇焕都是军事天才,战无不胜;却又是悲剧人物,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但他俩的生命却在宋高宗,明崇祯的猜忌下,无辜含冤受酷刑而结束在皇帝的手里。我又会读到传统中国人的志气和勇气,譬如谭嗣同,他在清朝的「戊戍维新」,因为袁世凯告密,「戊戍维新」,演变成「戊戍政变」,一时之间慈禧下令追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光绪皇帝收到风声立即通知他们逃走。康有为、梁启超因为得到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的帮助,逃亡到别的地方,避免了牺牲。但谭嗣同却不肯走,这段说话在当时被新闻报刊记录下来的,他说:外国的变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人流血;中国的变法不成功,就是因为未有人流血。如果有人流血,就会成功的话,就由我谭嗣同开始。为了报国,中国的读书人,付出很大的牺牲。

  我又会读到历史人物的典范,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人格的光辉。譬如林则徐,我读中三时念清史教科书,已很感伤。到了预科,接触近代史,主动找参考书看,感受便很震撼了!当我一见到林则徐,立刻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人是可以这样的:为了国家前途,连自己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个人的毁誉荣辱更不须计较,我很感动!当时自己的心告诉自己:「我要做这样的人!」在这些典范中,譬如南宋文天祥,大家都知道他的遭遇,人有如此的遭遇会有恐惧、逃避的本能反应,但经得起考验的读书人一念之转,便明白到自己的承担。他被蒙古军追捕的时候,他的兵力不多,但不管他有多少兵力,他是不会敌得过蒙古人的。蒙古人的强悍,可以达到莫斯科,史称为「黄祸」。当文天祥去到接近香港的地方,去到零仃洋、惶恐滩的时候,他的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仃洋里叹零丁。」(<过零仃洋>)相信大家都会很明白他的心情,他想去为国家抵抗外族,但他的力量这么小,根本就是螳臂当车,不会成功。但他只要有一天活下去,他是会坚持抵抗。但你不妨想想:当你停下来的时候,当你看到你是孤军的时候,你见到大局无力回天的时候,你是会惶恐的,会感到自己很孤单。那么,人在穷境,有如何的反应?一般人会放弃、会逃命,甚至会如文天祥的同僚般投降避祸,后来那些投降了的同僚劝他投降,他没有投降。中国读书人的信念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歌>)所以不可以做一个对不起自己的人,不可以做一个昧于良心的人,不可以做一个对天地、历史文化惭愧的人!人生最大不了就是死亡,但你是贪生怕死而死?畏缩投降而死、还是你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人格、甚至坚持自己的国格而死?人的表现便很不同:文天祥遗下衣带诏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他尽了心,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大家会看到他在狱中是很困苦的,受很多折磨,但他竟然写了<正气歌>。在<正气歌>里,你会见到他是一片雍容,不会因为他受的苦而有一些埋怨、愤激。「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本来国家是应该这样:国家大治,皇帝英明,政治清朗,平民百姓便幸福得多。但当我读历史读到这里,看到好的人就是受祸,好的人就要牺牲,记得当时的自己,我现在懂得形容:精神上是很痛苦的。我念中学时已出现这个问题,不断问「为什么?」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世界是这么美好;但在现实世界中、在历史世界中,确实满目疮痍,血流成河的?当时我的父母不能回答我,我的老师也不会理睬我。到念大学时,我问我的师长为什么世界会如此?我的师长说:「世界是如此的,你要看开一点!」幸而我当时说:「我不信!」就是因为我懂得说:「我不信!」我得到救药,我不能够接受世界是这样的。但我在口头说「我不信」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不懂怎么做,不懂怎样改变着现实?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读历史会读到到这样,每当我读到历史,讲到人类,就会很感触,即使现在也是如此。

  可能天是可怜我吧,让我在大学还未毕业,就叫我来「法住」见工,这份工作不是我自己找的,当时我不知道「法住」是什么。我还记得当时约我见工的女士,叫我从油麻地的地铁站出来后,抬头一看就会看见「法住」的招牌。那是我快大学毕业,还在做暑假工,要请假去见工。我依照那位女士的指示,步出地铁站后,看见了「佛教法住学会」的招牌。由于二十年前的佛教界,令人觉得很迷信,于是我有点不愿意到「法住」,便想离开。然而我想既然我已请了假,也就去看一看罢!就是因为这个机缘,我认识了会长霍韬晦教授,即我的老师,幸而我遇到他,有了人生的转捩点。

  因为我很喜欢读书,一到达法住便看到霍老师的一本小书:《佛教的现代智慧》。我当时一读这本书,便知道霍老师是一个有很深的学问,又是我可以信任的人,我愿意跟着他学习、跟着他工作,当时法住做什么工作,我也不知道,但我很投入。因为霍老师很随和,他不会告诉我每星期工作几多天及上、下班时间等。但从星期一至星期日,我都上班。我很早上班,晚上才回家。当时我的父母问我:「这是什么工作?为什么要这样上班?」我告诉他们:「不是公司要求我这样上班,是我自己愿意这样上班的。」因为当时我仍很幼稚,不懂得形容这份工作如何有前景,如何有意义,我只是告诉父母:我们的会长霍先生是「书里的人」。因为自己念书,很向往书里的世界。我认为书本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反而现实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我在法住遇到这位老师,所提倡的文化教育,是使人回到自己的初心、回到自己的性情的工作,我愿意追随,所以我很投入、很听话,做什么都很落力。现在回想起,我明白这种动力,其实来自自己对过去的人类所承受的苦难的一种很深、很深的悲哀。这种悲哀无处化解,于是很希望通过一些付出、一些行动,可以平伏自己内心的苦痛。那时尚未知道这「性情教育」的推广,将对现代人、现代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当代读书人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到了九四年,法住事业进入第二个阶段。我跟着霍老师学习,时常听到他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在一九一九年后,很多人都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没有价值,甚至扬弃自己的文化、践踏自己的文化。我念大学的时候,接触过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但我来到法住,霍老师跟我说:「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不要问别人做什么,就由我们的行动开始。」当时我听到,觉得很感动,因为我经历了「我不信!」后,其实我感到很孤单,没有人明白我说什么。我的大学同学跟我说:「我们一般不会邀请你参加我们的活动,因为你坐在这里,我们不知道要说什么?」要是我没有遇到霍老师,相信我的生命会偏于一边,会走入死角。霍老师教导我说:「应要问:『我可以做什么?』」我听到后立即觉得很有希望。我生起一个很强烈的信念:只要我努力、我认真、我投入,历史便有希望、文化便有希望。

  我渐渐明白自己原来也有古代圣贤豪杰的「不忍人之心」,看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其实就是老师开发我的性情的一点感动。在那一刻,我很有信心,知道自己是一个「人」,我也有「不忍人之心」。当霍老师创造「喜耀生命」课程的时候,他让我看到不单只我有不忍人之心,原来人人也有。只不过现代人没有了这种文化的熏陶,一出世就受到很多社会的习气、不同声音的纷扰,如孟子所说的心,已放逸了出去,不懂得收摄回到自己生命的初心,浪费了人生。

  我在「喜耀生命」看到很多个案,老师把他们从一个现代的平面人、半边人、逃避成长的人,逐渐把他们扭转过来,令他们能够面对自己,能够面对家庭,能够面对工作,能够面对婚姻,甚至开发到他们对生命的信念,提携到他们发现人生的理想。在这个情况下,我的生命就好象法住的事业,一步一步得到充实,一步一步得到发展。如果大家觉得我能够讲到一点对生命的体验,在我身上能够看到少许人格的进步,其实不是我先天如此,是我肯用心学习而已!正如我刚才说,我从中学之大学,其实很不健康,要是没有老师,没有人调教,可能已走往另一个方向,甚至可能自毁。

  有一回,霍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世界怎样才可以好起来?」当时没有人敢作声,霍老师说:「只要我们想世界好,世界便会好。」我当时听到霍老师这样说,又是觉得很感动。原来世界这么大之所以能够好起来,就是因为你愿意、你愿意为她的好走出第一步,它就会慢慢好起来。

人心归原 乾坤扭转

  但我知道世界好起来的关键,在于人心;世界是可以好起来的,在于我们愿意踏出学习的一步,努力成长的一步,增强志气和勇气,做一个「即能成理,亦能成事」(霍师语),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修养的读书人。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就算这一代不能完成的话,就由下一代继承;下一代不能完成的话,代代都可以继承这种精神,继续努力。所以老师时常勉励我们,虽然我们未必看见成果,但不要紧,最重要是我们有大家一起为「文化不死」而奋斗的经历。我也时常跟我的同事、同道说,我们就是跟着老师走上大道。这条大道源于过去人类的历史那么凄凉、那么悲哀,付出很多代价,而现在的世界虽然愈来愈进步,经济愈来愈发达,科技愈来愈发展,究竟还是不能安顿人心!西方文化数百年来对世界的影响,已使人类走到穷途!现在中国国力坚强的时刻,也是一个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契机,这是我们法住同人将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把知识、文化回归生命,为未来人类铺设光明大道的方向。

  霍老师年前提出:「新文化,新人类」,又给我更多希望,因为「新文化,新人类」,即是有新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我们付出很多,走过很多辛酸的路,但这些都已成过去。如果我们希望人类有光明的前途,有幸福的未来,我们就要问自己是否有心去为人类更远的福祉付出,来铺设这条新文化的大道。

  我想提醒大家,如果你们觉得这个讲座很有意思,你们要努力学习,唯有努力学习,你们才能了解自己、了解生命、了解他人,甚至感受自己及感通别人的心。这个学习,不是知识上的学习,而是你要懂得体会自己,所以要跟有成长体验的老师学习。如果在座已是「喜耀」同学,就已经很明白;如果是新的朋友,我郑重推介老师的课程¬——霍教授的「喜耀生命」课程、「《论语》性情学」、「《孟子》行动学」,通过学习,你才可以把注意力收回自己的生命,此后的人生境界就不一样了!

  现在已是十二月,再过一个月就是新年,我祝愿大家有新的学习,把生命通达。并祝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
现场答问

  观众:
  黎老师,这个讲座的主题是「生命要有信念」,是否就是说我们要相信世界是会好的,我们要有这个信念,我们就会为这个信念付出努力?

  黎斯华博士:
  很多人生日的时候都会说希望世界和平,每一年生日也如是说说,但世界仍未有和平。如果你真是有这个信念,你就要经历考验,你就要学习、要付出。通过不断行动,你才能经历考验看看这个信念是否真的是你的信念?还是你只觉得这个信念颇动听,或是你觉得别人是如此的说,你不说的话,会觉得很自卑?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便不会因有这个信念而有方向,而有行动,更不会成就你的理想。只有通过坚定不摇的信念,慢慢才会开发到你的理想。所以我刚才强调人生要有理想,就由你的信念开始。

  观众:
  我收到一个很强烈的讯息,生命最重要的是安心。我相信在黎老师你的生命历程中,你现在也在享受到安心,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安心之后有什么喜悦?

  黎斯华博士:
  安心之后就有超越喜悦的宁静。当人有一点不安了或不舒服,就会很烦躁,不耐烦、不舒服。但当你的心能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得到的宁静,是什么也不能交换的,所以我们学习就是要心不断得到平静,但这是很深的学问,我现在仍在跟霍老师学习。其实生命从躁动、不安,至体会到自己可以宁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自我化解的过程,这是一个修养的过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