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6, 2022

性情教育体系:性情教育历史源流总结

文章标题:   霍老师与法住及性情教育——性情教育源流总结
文章作者:   袁尚华
发表日期:   2021年9月11日
发表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

编者按:
实现人文化成的价值世界,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系统来推动。
在这个历史文化系统中,有孔孟对心性的贞定,有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家教传统,有中国传统书院精神,有新儒家所寄望的灵根再植,有霍老师的悲愿和理想,万川归海,汇聚为性情教育的源流。

  今天,我们要为第二部分性情教育的源流做一个总结。

一、回顾

  性情教育体系有四大部分:

  1. 性情教育是立体之学
  2. 性情教育的源流
  3. 性情教育拨乱反正
  4. 性情教育的方法论

  我们已经讲解过前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立体之学,我们指出,生命成长要走出平面,挺立自己生命的立体;立体必先寻根,性情教育帮助我们寻回生命的根、家庭的根、历史文化的根、人在天地之中的根。在这根基上,人格世界、文化世界方可安然建立;生命亦可从一个有限的存在通向无限。

  我们刚刚讲完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我们把性情教育放回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文化定位。定位,才能够说明性情教育的源流,它的源头从哪里开始,在历史中如何一步步传承至今?

  我们指出,性情教育从孔孟之教开始,在历史中融入家庭,与老百姓的生活共在,逐渐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家教世代相传,再凝聚成为宋明书院精神。这种精神传到二十世纪,被当代新儒家所延续,之后再发展成为霍老师所开创的性情教育模式。

二、人文化成,立仁道遥契天道

  以性情为本为根,以实现人文化成的价值世界,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西方的精神以理性至上,它们虽也有人文精神,但都是通过跟上帝的对立产生出来的,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由性情而起,非常不同。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通过开发人的性情,把人放在天地的序位之中,放在历史中,放在国家民族中,放在家庭中,来看到人的独特而美善的价值,并以此支撑一切文化生活的价值,让世界成为一个美善的世界。

  用新儒家喜欢使用的语言表述,就是“人文化成”、“立仁道以遥契天道”,仁道就是性情之道。这样,人的生命价值才能够真正贞定,文化生命的价值才能够真正贞定。

  从这里出发,我们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珍爱历史,有特别浓厚的家国情怀,特别亲切隽永的人伦之爱。读历史,让人感动,也教人心痛,国家民族的痛好像痛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的心,跟她连结一体。

  我们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家园,扩而充之,可以保四海,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爱人类,民胞物与,感恩天地,以赞(赞者,助也)天地之化育。这种情怀,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

三、性情之道

  我们指出,性情之教始源自孔子之仁道 “为仁由己”。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发现,进一步立四端心。“四端心”不是把性情分成四部分,而是性情展现有四个重要方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根源都是性情。

  孟子又教人集义养气,性情虽本有,但需要后天的发挥和成长,集义就是在生活中累积正气(养气),一点一滴积累对道理的体会(义),在行动中感受自心光明本性,一点一滴地把我们的志愿、志气培养累积。集义就是养气,养气就是集义;把所集之义充分发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尽心知性”。

  尽心知性,我们在恻隐的时候,我们的心在动,感受到生命本有的性情;同样道理,我们在羞恶、辞让的时候,在反省是非对错的时候,我们的心在动;在心动之中,就感受到性情的呼唤。

  我们平时要这样教导孩子,当孩子做错,我们引导他反省自己;当孩子感到羞耻时,要带他看到自己的性情;每次反观,都是一次对性情的深化。当孩子看到可悲可怜的人和事,内心恻隐之心会自然跳动,这时候,我们要引导他,让他看到自己的性情。我们常说开发性情,什么叫开发?开发就是“让他看见”。做老师、做父母,要学会这种本事,在关键的那一刻,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性情,这叫养气。

  荀子的教导则从另外一个层面入,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解开人心自然本能的蒙蔽。在荀子看来,人的自然本能之性是需要化解的。这个“性”和孟子所说的“性”,意义相反。孔子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的性,是性情之性;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的性,是自然本能之性。

  孔孟是从正面来讲人性,荀子是从反面来讲人性,二者其实相辅相成。一如性情之教,在开发美善的同时,也要有方法拨乱反正。

四、中国家教传统

  这种生命成长之学,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融入家庭,成为家教,世代传承。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家风、家教、家训,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根基。

  中国人是这样看人的,人首先跟家庭连结一起,家庭跟宗族连结,宗族跟国家民族连结,国家民族跟天地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

  中国哲学最重视系统,天地就是最大的系统,然后是历史、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人,是活在这个巨大的系统之中的人。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严格来说,并没有绝对独立的个体,任何个体都是这个大系统的个体,而这个整体的根基,就在每个人的性情。

五、中国传统书院精神

  延续家教传统,加以深化和扩大,成为中国传统书院。书院教育更加重视文化慧命的继承与弘扬。在这个意义下,书院教育跟官学必须分开,官学是培养做官的人才,主要目的是参与管治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跟现实的名利牵连,走向庸俗之途。

  传统书院精神自觉地要保持它的高洁,书院都是建在山林里,展现一种精神的自主。好像我们所办的喜耀粤西学校,建校于粤西罗定一样,选址偏远,多少也是传统书院精神一个侧面的展示。

  传统书院不是为现实庸俗价值服务,而是为培养历史文化人才而奋斗。“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中国传统书院是理想主义的教育,有一份浓厚的理想主义情怀,它有两大使命:

  1. 弘扬生命成长之学,教以生命之道,挺立人格,开发性情,让生命发光发热;
  2. 维系文化慧命,让历史文化精神永续不亡。

  中国传统书院既重视道统又重视学统,一方面研究学问,一方面生命成长,是生命之道(道统)与学术之道(学统)的统一。生命跟学术结合,道成肉身,正是中国传统书院的使命所在。我们指出,这种理想情怀,正是性情教育所追求的。

六、当代新儒家

  由此,我们说到当代新儒家。

  这种书院精神传到当代新儒家,他们在国运低沉的时候中行独复,以“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精神,顶住西方文化的思想压迫,在这否塞之世,重建心性本体。新儒家相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返本开新,是救中国、救亚洲、救人类的唯一方法。

  新儒家贡献巨大,但我们指出,新儒家之学主要流传在学院,遗憾的是走不出学院门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很小。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非战即乱,这是时代的共业,中国人的命运。在这明夷于飞之世,新儒家能够把学术血脉传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

  当代新儒家的血脉后来传到香港、台湾。特别在60、70年代,最重要的新儒家代表人物都集中在香港,这也为霍老师造就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思想和人格成长的环境。

七、异军

  在80年代之后,当代新儒家影响力逐渐减少,这时候,霍老师异军突起,走出了一条可供具体践行的性情教育的新路。我们指出,这是一种“新的新儒学”。

  唐君毅先生慨叹“花果飘零”,希望中国人有日能“灵根自植”,霍老师始终非常感动于他的老师唐先生这份悲愿情怀。他告诉我们,灵根就是性情,在霍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化之下,千千万万的人真正重植了自己的灵根。

  唐君毅夫人谢方回女士曾经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唐先生生前要做的事情,现在霍韬晦把它做出来了”。是什么事?就是重建人文世界,让人灵根重植。由始至终,这是唐先生人文主义理想的最大心愿,霍老师终其一生,努力把它实现出来。

  霍老师立根性情,重建儒学,他把它叫做生命儒学。他认为儒学必须走出前两代新儒家的范围,要走出学院,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走入生命。

  性情教育是新儒家的异军,它是一种以生命为主体的儒学,而不只是以理性或学术为主体的儒学。

  霍老师告诉我们,儒学必须向生命回归。生命儒学的核心在哪里?它的核心是生命成长之教,是一种教导、教化、教育,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引导与延续。

  儒学从来都是教育,当变成一种学术,变成一套一套理论,就会变质。理论可以有,但必须在生命成长之教的基础上建立,否则就变成一种孤悬无根的知性游戏,这是一种异化。

  生命儒学的核心在生命成长之教,那么,生命成长之教的核心在哪里?就在性情之教,关键在性情。性情之教的核心又在哪里?就在性情开发。所谓开发,是让人“看到”自己的性情;看到它的跃动,感受到它的呼唤。“看到”是生命成长的第一步。

八、法住事业与喜耀教育

  我们由此讲到法住事业与喜耀教育。

  法住在开始创办时是一个佛教团体,但很快,霍老师就意识到宗教意识有所局限,他内心的悲愿告诉他,真正要救人类离苦,特别是要解救一个民族的苦难,首先要解开其历史文化之纠结;要解其历史文化之纠结,首须做历史文化的教育工作。

  在法住机构成立头十年,就参与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霍老师这种文化意识,在90年代中叶进一步开展,1994年开办喜耀生命课程之后,迅速转化成一种教化意识。

  霍老师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学问,它须要以先知觉后知的进路,直指人心,亲自开启一个个具体生命的心性,解其执惑,扶正其心,挺其理想;当人改变了,从自己的习气中走出来,就会愿意聆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导。

  唐君毅先生所寄望的灵根再植,在霍老师手上,开始看到一个实现的可能,灵根就是性情教育所说的性情。

  从宗教意识到文化意识,源于霍老师自身的悲悯与文化情怀;从文化意识到教化意识,源于喜耀生命课程的产生。后来形成体系,我们开始把它称为“喜耀教育”,喜耀教育的核心就是性情教育。

  再在这个基础上,凝聚人心,兴办喜耀学校,在中、港、新、马各地落户,喜耀教育的姊妹机构就是这样建立起来。

  没有霍老师,就不会有法住;没有法住,就不会有喜耀生命课程;没有喜耀生命课程,就不会有喜耀教育,亦不会有今天大家学习的性情之教。喜耀教育的本体,就是性情之教。

  由此可知,法住事业跟喜耀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成长之学,用性情之教的方式,重新作为一种教化社会人心的方法,来回应新儒家所面对的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以扶持国运,挽救人心。这是霍老师的理想,性情教育的理想。

九、科文兴国

  我们这一辈,能够亲自经历中华民族复兴这段令人激动振奋的大时代,确实非常感恩。但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尚有漫长之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

  过去提倡科教兴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国家经济繁荣,科技蓬勃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超西方。科教兴国,我们初步做到了。但在性情教育看来,我们必须再上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阶段,必定是文化兴国。

  这个意思,新儒家讲了一百年了,霍老师讲了几十年,今天距离理想到达,路途仍然很远。文化兴国就是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重建以此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此中,生命成长之学、性情之教,必不可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教兴国与文化兴国两个力量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科文兴国”。科是科技、科学的教育;文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生命成长的学问,我们所弘扬的性情教育。

  我们相信,科文兴国是中国立国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十、总结

  性情教育的源流,从孔孟对心性的贞定开始,在中国历史的土壤中,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世代传承,发展到书院精神;传承到近代,当代新儒家复兴,再到新亚精神继承宋明理学的道统与学统,传到霍老师手上,创造了法住事业与喜耀事业这个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模式,最后凝聚在性情教育之中。

  这就是性情教育的源流,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系统,万川归海,凝聚在万古不磨的性情之中。这一颗万古不磨的心,所背负的理想,就是北宋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性情教育的源流,就是要永远延续这种精神。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体会到它背后给我们的巨大力量,今天所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