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0, 2010

寻求意义的现代人

文章标题:寻求意义的现代人
文章作者:傅佩荣
发表日期:2010年8月14日
发表媒体:《新浪博客

  人类面对的实在界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自然界、人类以及超越界。这种三分法需要稍作说明。首先,「自然界」一词仍以希腊人的界说最为扼要,就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一切」。依此而论,人类也属于自然界。不过,人类与自然界中的万物又有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人有思考能力,随之可以判断及选择自己的言行,并且为自己的作为负责。简而言之,当自然界依循客观规律而运作时,可以称为「实然」(to be),人类另外还有「应然」(ought to be)的部分,由此建构人类特殊的价值。

  「应然」就是指应该何去何从,才可使人类短暂的一生有其意义。如果局限于自然界中,这个应然问题找不到合理的解答。因此而有「超越界」观念的出现。「超越界」纯粹出于人的想象吗?人的想象可能千差万别,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一个超越界存在,而它其实是凌驾于人的想象力与理解力之上的。果真如此,则超越界才是究竟的实在界,而所谓的爱智之士(哲学家)就是以展现与描述超越界为其志业。

  依此观之,古代希腊哲学家所建构的理论是较为「完整」的,像柏拉图的「善理型」与亚里士多德的「上帝」,都是对超越界所作素朴的描述。到了中世纪以基督宗教为主轴的哲学思潮,就直接把超越界等同于《圣经》中的上帝,并且显示以神为本的倾向。哲学的功能几乎成了为神学服务的仆役,所以哲学家不厌其烦地设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到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经过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直到浪漫主义,哲学家的焦点置于人类身上,要在机械论与自然神论的宇宙中找到安顿之道。结果则是大幅扩展了人类精神的能力,好像人类自此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天国也可以在人间实现。

  经由前文介绍的三项革命,人类才由自我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前所未见的荒凉困境中。借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干卦九四的状况:「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往上与天(超越界)断绝了关系,在下与田(自然界)只有生存竞争,中间与人(社会)则是疏离隔阂。此时,九四的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只要知道是自己在作选择,就不会陷于灾难。

  现代哲学在思考人类的未来走向时,处于无所依靠又可以依靠一切的特殊处境。所谓无所依靠,是说没有主流思想,既不必附和某种宗教信仰或意识型态,也不必考虑迎合某个族群或特定阶级。所谓可以依靠一切,是说只要忠于自我的体验,那么不管提出任何奇谈怪论,都不必担心别人的侧目或非议。这种情况又可称为「后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超出我们自由想象能力,并且完全无法形容的东西。自然界是如此,人类自身是如此,超越界则更是如此,从有序到无序,一切复归于近似混沌的状态,爱智者面对了空前的挑战。

  因此,现代哲学从一八五○年以来,短短一百多年之中,哲学家的人数相对而言是远远多于前面几个阶段的。当然,这些哲学家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不是我们所能论断的。大体说来,现代哲学家都在重新寻求「意义」。「意义」是针对人的理性而言。可理解的才有意义可言。

  为了探讨现代人生的意义,哲学家各展所长。他们在方法上受现象学的启迪较多,在题材上则针对「人」的问题作深入探究。本书所介绍的哲学家,刻意避开了以下三类:以科学训练为基础的逻辑家与实证论者,以护持宗教信仰为目的的宣教家,还有以解析西方语言为主要关怀的语言哲学家。这种选择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能力及兴趣都十分有限,无法兼顾所有的学派。

  在介绍现代哲学家时,特别感觉篇幅的限制很大,必须高度精简文字内容。但愿这种作法不致扭曲原意,或误导读者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无论如何,我总认为自己扮演的是桥梁角色,目的是邀请读者自行走入哲学的天地,从事爱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