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0

现代人谁能了解孔子?

文章标题:现代人谁能了解孔子?
文章作者:霍韬晦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7日
发表媒体:《都市日报

  孔子的偉大,借用宋明時代儒者的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很值得細味。這句話見於朱熹的語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但並非朱熹所作,而是懸於民間一郵亭上的無名氏的讚詞。這句話後來已成為稱 譽孔子的經典。它說: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孔子出生,它將永遠黑暗;孔子出生後,這世界纔有光。

  無獨有偶,基督教《聖經》也說上帝創造了光,人類纔有光。希臘神話說普羅米修斯從神那裏把火帶到人的世界,為此而受到永遠的懲罰。這說明火很重要:火就是光。這證明人類對光的追求有普遍性,但若說有了孔子,世界纔有光,孔子不是上帝,這樣的稱讚是不是過分了呢?現在有些人要清算孔子,有些人要還原孔子,要把孔子拉下來,可見現代人都不明白孔子的貢獻,以為孔子只是一平常人,甚至只是一失敗者(有人索性稱之為「喪家狗」),並不值得如此推崇,更不應將之神化。現代人學術自由,人人有權說話,你可以說是百家齊放也好,多元文化也好,其實都是現代人的平面化思維的表現,人人都可以有一套說法。西方人把這稱為權利,你不能說他不對,還要尊重他的看法,對他表示理解。從這個立場,當然可以百花齊放。

  但平面的百花是沒有深度的,所有的意見都一字排開,擺在那裏,是同等價值的,你喜歡哪個意見都可以;不喜歡,另選一個也可以。這樣慢慢就沒有高下之分,人各一說,很容易造成是非上的混亂:好歹不分、深淺不分,人人都可以自稱宗師,或所謂新見解以邀寵,結果得到一大堆不明道理的人附和。有些熱切成名的更對之不勝羨慕;其實這種情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隨便輕慢孔子,難道這就表示我們有自由嗎?有權利嗎?有創見嗎?沒有通透的眼光,沒有全盤的考慮,只是一孔之見,卻不知道自己的輕率,隨便發言,對中國文化傷害之大。今天我們重新認識孔子,也不是要把他神化,而是不能採取平面化的立場,對孔子的了解必須深入到語言文字背後的意義世界、精神世界和價值世界,我希望能如實講出孔子的真正偉大之處。不過畢竟篇幅有限,在此不能充分發揮,只能點到即止。

孔子的貢獻

  孔子在世,已經名聲遠播。他開設學校,教授禮樂,整理文獻,自齊反魯,學生多了很多。《史記》說他「弟子彌眾,至自遠方。」可見有實學的人,社會的回應很公平。後來他周遊列國,各地諸侯都給予很高的規格接待;雖然不一定能重用他,但對孔子的尊重則是一致的,連各地的隱者也知道他的大名。從這些地方來看,孔子在現實上並非完全失敗,反而正如顏淵所說,不用孔子,是「有國者之醜」(《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死後,魯哀公也知道自己對孔子有虧,特意送來誄辭,說:「昊天不弔,不憗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意思是說:上天不仁慈,不願意留下這位有學問的老人,使我一個人孤孤獨獨的在位,太傷心了!尼父,以後我向誰效法呢?第二年,魯哀公更下令把孔子的舊居改為紀念廟堂,孔子生前所用的物品、衣冠、書冊、車駕,一概保留陳列,以供後人瞻仰,並按時祭祀。從此,孔子的生命進入了人類歷史的價值殿堂,為無數帝皇、士子、群眾所嚮往。這樣的歷史地位,中國沒有第二個人。

  那麼,孔子的偉大究竟在哪裏?難道就是因為他一直在歷史中被推崇嗎?

  說話不能顛倒。孔子的偉大不是因為他在歷史中的地位,而是因為他有巨大的貢獻,為世人所肯定,纔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並非只是後人,或歷代帝皇所「捧」出來,或所謂神化出來。

  孔子的貢獻,平情而論,有根有據的,至少有下列幾點:

  一 孔子是首創式的教育家,是不是歷史中的第一人,可以放下不論;至少他的教學規模、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同時代中無人可比,絕對是首創式的人物。他開啟了中國民間的教育事業,成為「至聖先師」;

  二 孔子是個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他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只是文化知識或禮樂操作。教人的目的在使人成長,但人在現實層面便有氣質上、性格上和程度上的差異,因此須要因材施教,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答案,這和現代的應試教育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孔子又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依其困惑而給予啟發,諄諄善誘,使學生欲罷不能;

  三 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的學問完全是積累得來,非常好學。他自己也以此自信,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好學的結果,不只精通六藝,而且知識淵博,許多冷僻的問題到他手上,也能迎刃而解。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述孔子為陳湣公解釋楛矢來源,就是一例;

  四 孔子是古代文獻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孔子以他的學問為基礎,分為六藝教人。但當時周衰,「禮樂廢,詩書缺」,孔子於是追蹤三代之禮,正樂、刪《詩》、序《書》、演《易》、筆削《春秋》,結果使中國文化大旨得立。漢武帝時代起,即將孔子整理過的文獻視為經,立五經博士,自始經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學問。

  五 孔子的人生態度和道德修養成為中國人的典範。他對文化的愛護、對道的承擔、對人的關愛、對理想的堅持、對自己修養的重視和對自己人格的要求,都是非常正面的。尤其是他生於亂世,禮樂廢弛;他要重建周文,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更凸顯了儒者不畏艱巨的性格,難怪他被後世視為聖者。

摘自《孔子知命之旅體驗行》,法住出版社

本文作者霍韜晦教授,為當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亦為本港及海外多項教育文化事業締造者,如法住機構、東方人文學院、喜耀書屋、喜耀生命教育中心、喜耀粵西學校等。




由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在後現代社會再把這個歷史偉人重塑人前,並在全國掀起「孔熱」。


杏壇乃孔子講學之地。


「批林批孔」是文革後期發動的運動,激烈的群眾聚集曲阜孔廟,齊罵孔子。


1974年1月18日,毛澤東批准江青、王洪文要求,轉發江青主持選編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批林批孔」運動展開。但是,實際上是批判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文字的批判來打擊周恩來(這是文革時期常用的批判手法)。原本整句是「批林批孔批周公」。


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儒家和儒家的反動思想》一文在《北京日報》發表後,眾多青年陸續參與激烈的「批林批孔」運動,使各地與孔子相關的文物大受破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