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5, 2009

纪念五四、认识五四

文章标题:纪念五四、认识五四
文章作者:霍韬晦
发表日期:1989年4月1日
发表媒体:《法灯》第83期、《法住于世•时代篇》

  五四运动爆发迄今已经七十周年了。七十年前,中国青年喊出「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那的确是民族精神的激昂的表现;进而争民主、争科学、打倒封建、打倒传统,亦无一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这种精神、这种行动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其创造性、斗争性、影响性,在中国历史上鲜可比拟。到今天,我们应如何纪念五四呢?

  讽刺的是:七十年来,国家民族的处境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除了帝国主义不敢再在中国的土地上炫耀武力之外,国内青年如今仍在反封建、反特权,继续争取民主和科学之外,还加上一条:争取自由。特别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的自由。

  七十年了,政权已易手数次,但执政者并未还给人民应有的权利,民主、自由还要用当年的方式争取。中国的进步何在?读历史的人岂不痛哭!

  为什么中国的进步这样难?有人归咎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所致,如《河殇》的观点,使我们无法走向西方。但打倒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早就在五四事件之前喊出,共产主义席卷大陆之后更进行了血的清洗,哪里还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呢?如今北望神州,人的质素普遍下降,犯罪案件直线上升:贪污、弄权、抢劫、偷盗、冷血、污染、人际关系解体……令人感到整个社会已邻近疯狂。

  这已经不是没有法律的问题,而是没有人性的问题!这样下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将遭受扭曲,或面临变态!

  为什么会这样?这还不是因为把两千年来重视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中国文化连根拔起之故?五四时候反传统,有人认为五四青年要负上一些责任。其实,依我了解,五四青年所反的是僵化了的传统,亦即在历史中所形成的政治、伦理规条与腐朽了的人心;他们并未反对传统文化的理想主义的人格教育,正因为中国一直有这种理想主义的人格教育,才产生五四。

  中国传统的理想主义的人格教育主要是锻炼青年要有为国献身的精神,当民族危难之际,便要赤手承担。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是盛平之际、叶落知秋,亦动念悲怀。《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关怀愈远、忧患愈深,所以徐复观先生称之为「忧患意识」,并认为这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色之一。我则认为这是一种危机感。时代动荡、民族的生存到了存亡危急之秋自然产生危机感。但光是「感」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继而作《易》,以指出时代的方向。

  五四青年之所以可敬,就是因为他们秉承了这种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的人格教育,不逃避、不退缩,而铁肩担起道义,把民族命运背负起来。虽然,限于现实的催迫,文化反思未深,行动未免有错,但动机是庄严的,意志是坚毅的,思想是壮阔的,所以可以开出一时代的方向,而为后人所遵从。

  握腕的是:在今天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青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