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 2008

平面的多元性并不足够

文章标题:平面的多元性并不足够
文章作者:颜国伟
发表日期:2005年6月4日
发表媒体:《联合早报•言论》

  从最近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新加坡决定建赌场的“争吵”不够的评论,到较早前(5月9日)言论版的王昌伟一文《五四精神与当前的新加坡》,可以读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价值观念:推崇与维护多元性。本文尝试深入挖掘“多元性”这个观念。

  《联合早报》5月23日社论回应龙应台的说法中指出“意见不怕多,只怕少”,赌场课题是新加坡一场悄然而至的思想解放的具体体现。但是,我们须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数量上的多是否代表多元性?

  记者谢仲贤5月28日的文章认为,停留在单一的思维框架中,只有数量上的多是不够的,我们仍然缺乏“边缘的‘非主流’意见”。她认为龙应台的主张适时地提醒我们要有多种角度的思维。

  社会可以视为由不同社会功能的组织所形成,学界、企业界、教育界、建筑界、美术界、媒体界等,不同社会功能组织的看法代表不同角度的思维。谢文将视线放在学界,认为不同学科专长的人士,代表了不同角度的观点,为讨论“增值”。

  当大家从不同的经验立场,不同的知识背景发表意见时,真理真得能够“越辩越明”吗?我们是否还需要某些关键性的条件或前提?

  首先是历史的启发。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一个所谓“百花齐放”的时期,王昌伟认为最值得我们留意的就是它的多元性。各种由西方传入的思潮如:民主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皆被中国人饥不择食地吸收、模仿、推行。

  当时也“吵”得很激烈。其中冲突得最激烈的是将代表传统的儒家和西方的各种价值对立起来(民主、自由、科学等),以及后来形成的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你死我活的斗争。

  多元性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积极的文化建设,反而形成多元价值之间互相的对立与冲突,在文化的层次上,民族感情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被连根拔起,影响至今。我们看到现今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非常薄弱,精神生活空前虚无。

如何保证讨论的合理性

  进一步,我们要追问的是:如何保证讨论的合理性?人真的能理性地讨论吗?能以理性作为判断和行动的根据吗?

  若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例,这些都是中国当时最顶尖的人才,他们无法摆脱因自己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而产生的强烈自卑感,对自己的自信不足,妄自菲薄。面对现实巨大的压力,他们也缺乏冷静思考的空间;在东西交汇之初,他们对西方的了解停留在文化的表象,缺乏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工夫。

  这里透露:人的本能、欲望、心理、习惯、存在的时空,时时刻刻都在支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到真正决定的时候、行动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根据个人的感觉、喜好、私欲、流行的价值观作为标准的。

  代表不同社会功能组织的声音,在民主的游戏中,只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发言人,多少人真的能够提出真知灼见?而不同专业知识的见解,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课题、人生课题、文化课题,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霍韬晦教授便认为,结果只是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引致相对主义,亦即是平面化。

  无论是站在同一思维模式下的多把声音,还是龙应台式的多角度看法,这始终是数量上的多,属于数量的范畴。通过数量范畴来决定属于质素范畴的人文课题,这是一个思考上的谬误。

  新加坡开不开赌场的问题,香港的西九龙发展问题,都是人文建设的问题,里头牵涉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没有任何一套价值体系是永远可以合乎时宜”的,只有此一时,彼一时的价值,那人如何能够站得稳?做人还能有信念吗?还能有对理想的追求吗?而这样的看法是否又永远地真?真的话,岂不是跟自己的主张自相矛盾?

我们缺乏的不是多元性

  平面的多元性,无高无低,你不能衡量我,我也不能衡量你,大家尊重差异性,没有主流与边缘之分,将导致客观标准无法建立起来。由客观标准的丧失,社会将转向分裂,甚至解体,形成虚无。

  香港的西九龙课题,表面上看起来,讨论得热热闹闹的,符合西方提倡的“开放社会”、“公民社会”的要求,实际上却是香港社会日趋分化的写照,真正作决定的,最终将是利益的结合与交换,然后通过数量暴力取得“合法性”以及肤浅的“合理性”,这是平面多元性惨痛的代价。

  多元性需要以层次性思维、深度思维作为前提,才能避免不同价值自我封闭、互相抵消、互相冲突的局面,对于各种价值作根源性的思考。例如五四时期被视为救世良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价值,以及后现代社会鼓吹的“多元性”,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们能够成就什么、有什么局限?这些都需要好好地反省。

  个人首先要立本,先站稳自己,还要不断学习,打破封闭(自我的封闭、知识的封闭),以真正开放的心灵,在生命中进行价值体验,不能够停留在理性的认知层次上讨论。否则,将好像佛经中有关瞎子摸象的故事一样,各说各话,谁也听不进谁的话,谁也不尊重谁。

  说实在话,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缺乏的不是多元性。哪怕新加坡真的没有好像龙应台这样的人,也没有香港人那样敢言的作风,但是像龙应台这样的人,还是可以来这里和我们分享她的看法,还可以在网站上刊出她的文章,供数以亿计的网民浏览。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政府能够真正地把“异见”拒于国门之外的时代。我们缺乏的是有层次性思维、有深度思维,能够对不同价值作出超越性涵盖的人。唯有这种人才能够真正的产生,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价值世界,向肤浅与庸俗的文化告别。

  这就需要能够产生真正人才的教育。

•作者任教于东亚人文研究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