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你可以选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文章作者:彭伟明
发表日期:2008年10月1日
发表媒体:《联合早报•言论》
今年里面阅读了几篇关于“过劳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生活在科技发达与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的现代人,在生命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应当正视这个核心问题,并找出真正的答案。
吴韦材在4月16日“对流层”专栏中,发表过一篇《“过劳死”折射出国人的心身问题》,文中也提到我们应该在“知足中寻找自己的意义”。
新加坡已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国民的衣食住行都比较丰裕,这也形成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盛行,无形中也容易养成一种比较的心理。这种以金钱和地位为标准的比较渐渐形成了衡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的唯一价值标准。
在鼓吹满足本能欲望的消费潮流源源不断地密集“轰炸”之下,许多人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追求物质的奴隶。然而,人的一生所拥有的一切资产到了最后都变成了遗产,就如人们常常说的“拥有的很多,享有的却很少”。
尽管,现代的年轻一代也流行所谓的珍惜“当下”。然而这一切都是从人的本能欲望之心出发的,说得好听是珍惜当下,充其量只是满足自我本能欲望的要求而已。
潮流影响下渐失“初心”
在这千变万化的大环境中,人不断盲目地追求着外在的拥有,从表面上看是在求进步,但在过程中人会产生许多的隐忧和仿徨,对未来的前景深感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求生存所造成的压力,还是因为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拥有而造成的负担呢?
人往往栽倒在自身的本能欲望中,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觉得快乐,得到满足。近代儒学家唐君毅曾经说过:“人类之所以如此地感到无助,都是因为文化的破裂,进一步导致社会的破裂,令生命破裂。”
钱穆先生说,人生最多是过百,甚至更少,那我们在有生之年,如何能过得充实?又能创造什么价值呢?
这得回到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总有个呼唤,让我们自觉地要求自己成长。换言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超越自己,能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的初心,一颗愿意成长的心。
孔子称之为“仁”,学者霍韬晦称之为性情。但是在这现实的大洪流中,在世俗的种种潮流的影响之下,让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初心”,不能真正地面对自己。以现实为导向的扭曲,导致了人的思想偏差,也造成了我们生命成长的障碍。
当中唯有通过生命成长的教育,才能真正明白人一生奋斗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观。顾名思义,也就是人的一生当中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才有意义。换言之,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关键在于其中的“意义”。
这就得回到你的人生的意义,只有你在有生之年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做了自己应做的本分,才不会白活了这一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一连串的抉择所构成的,一旦做了抉择,它就会形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渐渐地就塑造你的人生价值观。
荀子在《王制篇》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唯有人才有这“自由”的选择权。
通过思考而作出你的抉择也是人之可贵的地方,这才是人的根本价位。拥有超越自我的理想,确立了一生努力的目标,人才不会因为价值与意义的偏差而导致无谓的牺牲,错认了人生的方向。
在专注于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之下,近一两个世纪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只停留在“知识型”的教育模式,只专注于提供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以及技术人员,却忽略了传承我们自身文化精髓的重任。
让我们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感到苦闷的是,新加坡尽管拥有较成熟的管理文化、科技基础,但缺乏的是整体的人文素养。没有了这些人格修养的文化底蕴,这些年轻人将来在做人、做事方面,他们的志向和理想很多时候就会变成模糊。而在知识型主流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缺乏人文涵养所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充其量只能做个世界级的一流技师。
一个国家、社会、团体组织需要的是经过成长锻炼、具备历史感、有思想的领导者来带领。而领导者的承担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等等,却只能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孕育出来。
•作者经营汽车信贷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