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 2008

不应停留在现实层面思考NKF

文章标题:不应停留在现实层面思考NKF
文章作者:颜国伟
发表日期:2005年12月31日
发表媒体:《联合早报•言论》

  NKF事件,自KPMG的独立审查报告出来之后,为本来应该充满温情与关怀的12月带来了阵阵寒流。失望、难过、愤怒、溢于言表。这起丑闻,不仅是一个机构的公信危机,更是所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也是向来以高效严明闻名于世界的政府的管治威信一次强大的冲击。

  NKF事件,破坏了什么?

  诚信。在一个以肯定自私自利人性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文明,本来已摇摇欲坠,经过这件事的教训,人们更加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怀疑:人是不可以相信的,到处都是形象工程,就连专业的知识、训练也不可靠,甚至是机制、制度也会失效。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旦失去,我们会把自己武装起来,美其名是自我保护,实际上是自我封闭,生命变得孤独,理想成为虚幻,社会整体所付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坊间流行的看法

  如何善后,以重新挽回大众的信心?坊间流行的看法包括:

  一、慈善福利机构的运作需要增加透明度、问责要求,而善款的使用必须交待其合理性。

  二、机构内部运作的互相制衡、监督,以及外界,特别是政府的监管,必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加强有效性,同时还必须不断检讨、更新,必要时作出大幅度的修改。对违反者,还要施以严刑峻法来确保大家认真遵守,小心执行。

  三、政府需要在监督慈善福利机构的表现上有更高更好的表现,以取得人民对政府、对法治的信心。

  为何无法提早察觉问题?公开慈善机构最高层领导者的薪酬、筹款款额、储备金、营运成本、受资助的对象、人数、用途等,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在以其制度优越、规则严密的美国,有恩龙(Enron)事件的发生,而我们则有中国航油的事件。

  所谓的加强透明度、制衡、监管,只不过是让我们心理上觉得放心一点而已,尽管我们目睹过许多被不法之徒破坏、操纵的商业、政治、公益、乃至学术欺骗的案件。

  切割性的思维产生衔接上的漏洞,使得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大家有如瞎子摸象一般,每人只摸到一个部位,结果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我们需要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切割性的思维?在NKF事件中,这种思维造成政府的监管部门错失了及早纠正偏差的机会。

人文价值高速蒸发

  我们更须要反省的是,慈善事业与营利性事业本质上的区分有什么重要性?慈善事业的根基在于人的关怀心、同情心、付出心、承担心、成全心。但是,这些年来,这些宝贵的人文价值,在横行全球的消费主义下高速地从我们的社会中蒸发掉。

  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接受“从事慈善工作的人,没有理由不能接受其才能所应得的市场价值”的言论?

  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认同通过消费的方式,让艺人以其并不擅长的杂技式表演,有时候甚至是虐待式的表演,来娱乐大众、刺激大众,令大家“感动”后捐钱的筹款模式?

  是什么时候,我们对于通过挑起人们侥幸心态(赌徒心理)的筹款手段变得麻木,放弃批判的行动?

  是什么时候,人心变得冷漠、麻木,必须受到更能刺激我们感官的娱乐,我们才会有反应,有“感动”?

  我们已不知不觉地把慈善事业的根植于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土壤,才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若不弄清问题的根源,丑闻还会不断发生,直到大家习以为常,麻木为止。

  我们已经遗忘了,在物资匮乏、经济落后的60年代,在社会贤达振臂高呼之下,全民上下一心,出钱出力,共创福泽子孙万代的教育事业的人文精神。我们的先辈,不需要利诱,更不用感官上的刺激,而是大丈夫所为应如是!

  珍贵的人文精神消失了,为何我们没有反应,没有了思考的能力?这难道只是别人的责任,政府的责任?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现实层面上思考NKF事件,以免陷入相互对立抵消的理性困局,例如如何平衡监管与活力、创造力之间的矛盾?能够因噎废食吗?通过投票来解决分歧吗?数量代表正确性、合理性吗?繁琐的监管难道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

春风何在

  如果我们能够从NKF事件中反省到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迷信机制、制度,这将是这次教训带来的转机。

  一个机构、政府,乃至国家、社会保持自我完善的能力的根基该从何处建立?这就不能单靠制度、单靠政府,而是需要有好素质的“人”来作为保证,能够群而不党,和而不同,放得下个人的得失利害,走出自我的世界,对他人、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人类的将来有远大关怀的独立人格。我们现今的教育,能够塑造这种人格吗?

  我们深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与付出,所以,慈善事业的主动性应该来自我你,不分民间与政府。政府如果只停留在“资源分配”的角度上看待慈善事业,让民间多承担,以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难免不出现以筹款是否出色作为对慈善机构的评核标准,越出色越受器重,越受信赖,产生“只要成果,不问过程的合理性”的功利性判断。

  慈善事业更是一种教化的志业,政府若能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体现一个充满“温情与关怀”的精神,则诚如《论语》所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普罗市民,与其从这起事件中变得凡事怀疑,不如自己努力提高思考力、批判力,在行动上拒绝参与刺激感官、挑起我们侥幸心的筹款活动,让群众的力量扭转哗众取宠的流行文化、消费文化。

•作者任教于私立教育机构东亚人文研究所

No comments: